距离科举只有半个多月的时间,有早来的考生,都已经到达京都,


        

近来京都的人明显增多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而由王康任为科举主官,主持科举事宜的消息,也逐渐传开,


        

人们在知道之后,互相了解,才是知晓,这个主官是什么人!


        

阳州富阳伯爵府家的败家少爷,不过弱冠之年,自身也从未参加过科考,甚至连乡试都没有经历过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时所有人都感觉到一种前所为有的荒缪之感!


        

科举主官可不止是主持事宜,还有很大的意义!


        

一般来讲,在谁主持之下,参加科举的考生,便会对其以师长相称,


        

为什么会说当今考生,都是天子门生?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有殿试,皇帝是主考官,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道理也是相同,在早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,


        

当时每年科举,都是由当朝宰相主持,那当年考生,就算是他的门生,长年以往,


        

形成一系政党,霍乱朝纲……至那以后为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,


        

主持科举,都会轮换,


        

一般会由皇子,王爷主抓,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种种足矣说明,这个科举主官对于考生来讲,都是意义重大,


        

也难怪他们会起反心,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情况好比,一个斗子不识的孩童,却在教饱学老儒识字,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个本身仅是会爬的人,却教别人已经会跑的人,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怎么能够接受,谁都接受不了,


        

上京城考生,反声欲浓,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在早朝之时,


        

西山行省总督,宣平侯张敖,


        

未央行省总督,阳陵侯乌程,


        

北疆行省总督,义倾侯刘章,


        

皆是传奏上书,各辖州,辖县都有报送,兴起罢考之风,越演越烈!


        

显然王康任为主官的最大影响,才是开始!


        

考生罢考,科考便名不副实,形同虚设!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这简直是开玩笑,想我寒窗苦读数载,连过乡试,州试,这到了省试,却成了这般,竟是一个不知名的弱冠之人主持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处学舍,多名赴京赶考的考生在此相聚交谈,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时一个相貌英俊,嘴皮很薄的年人挑眉道:“不知名?诸位有所不知,他可是名声大的很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听闻那王康是出自阳州富阳伯爵府,董乾兄,便是阳州人,想必应该有所了解了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当然了解了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原来此人正是阳州刺史董易武之子,董乾!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也算是王康的老朋友,当然这个老朋友得打上引号,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原本就通过州试,也是举人,在他爹的运用下,上任安义县做了县令,


        

安义县跟新奉城比邻,这也是最初他要给王康带来麻烦,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没想到,新奉城在王康的经营下,从一个贫瘠之地,逐渐发展,吸引安义县的城民都是前去定居,


        

相比之下,董乾政绩一塌糊涂,


        

而王康却已经来了京都,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这一思想,这下去不行啊,以后跟王康的差距会越来越大,于是辞官,借着举人的身份,参加省试,


        

董易武也觉得可行,.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是已经废了,不能儿子没出息啊,父子两人一拍即合,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便来到了京都,再花钱找关系,说不准就能留在京都,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有东山在起的机会,


        

董乾冷声道:“这王康在阳州,名声可是大的很,此子是出了名的败家子,纨绔子弟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强抢民女,欺民罢地,无恶不做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啊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此,人们都是大惊道:“莫非那传言是真的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当然是真的,我就是受害者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董乾身旁,一人凑了上来,此人也是老熟人,正是屡次跟王康作对,却被王康败了名声的柳诚,


        

他终于还是达到了目的,傍上了董乾,成为身边之人,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现在的董家,可是大不如前!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此子可是斗字不识,还要搞科举改制,他懂个屁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柳诚怒气冲冲,这可是纯粹的诋毁了,别人不知王康的才学,他还不知?


        

两人不时恶语,听之一众不了解详情的考生愤怒不已,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们在这说也无用,去找人谏言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对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各处,很快掀起一股告反风潮!


        

在王康知道这事时,宴立群,方孝廉等一众科举事宜官员,也是知道,


        

御书阁,众人都是聚集在此,忧心忡忡,


        

考生罢考,这在赵国历史上,还是首次出现!


        

科举是做官途径,既然选择这条路,自然会走下去,


        

但现在却出了这种事!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他们也明白是什么原因,也能感同身受,


        

若他们是考生,可能也会罢考,怎么能接受王康是主官的事情,


        

但现在他们是了解的,除去资历不说,王康的能力,是足矣胜任的,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怎么办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各地同出情况,都很严重,我们作为主办机构,不能无动于衷,任由发酵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方孝廉沉着脸道:“若考生全部罢考,那还搞什么改制,不过是废话罢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这事情太重大了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时有一侍读学士小声道:“解铃还需系铃人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闻言,众人的目光都落在王康的身上,都明白这个意思,


        

考生的诉求与反对,都在王康的身上,只有罢黜他,恐怕才能平息,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如这样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汤卜沉声道:“我们去找陛下,重换主官,当然我不是说取缔王康,是将他换个位置,也能参与科举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只怕是不行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纪宁沉声道:“陛下力排众议,不顾众臣反对,任王康为主官,态度强硬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昨日圣旨下达,今日就收回,朝令夕改,陛下威信何在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更何况,这事情就没法妥协,这个口子不能开,开了就意味着,陛下的决策错误,朝廷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那怎么办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纪宁所说确实有理,也是事实,


        

思绪无果,根本就没有办法,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若不处理,那科举怎么进行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照常进行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时王康开口道:“都是惯的他们,以我都名义贴出公告,科举照常进行,有一人参加,就考一人,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考的人越少,竞争越小,我就不信,他们还能一个人不来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看着王康沉目咬牙的表情,众人心里都是一凛,这位可真是个狠人啊!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就在他们震惊未除之际,一个宫中锦衣卫前来,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陛下口谕,科举照常进行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闻言,一众人更是骇然,陛下跟王康的想法,竟然不谋而合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【作者题外话】:第二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