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英殿内,晋王朱棡向自己父皇,表达着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看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说的已经很委婉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实际上在他看来,若真的按照自己父皇所说的这些来做,何止是会炸锅?


        

简直是炸的不要再厉害!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身为自己家父皇的儿子,和自己家父皇关系,自不必多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肯定会无条件的站在自己家父皇这边,支持自己家父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哪怕是这样,此时粗略的看了一下这几本书,又知道了自己家父皇作何打算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都忍不住的为之心中震颤,发懵,有被父皇准备做的事情给惊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觉得父皇要干的事儿,有些太过于离谱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完全超出了人之所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更不要说是别的人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别的人,得到这么一个消息,反应肯定会更加的强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可太清楚,这众多读书人对于学问上面,是有多么的保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相互抨击,打击别人抬高自己,这些都是最为常见的手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多读书人嘴上说的好听,实际上特别特别的排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涉及到了道统之争时,更是如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各种手段齐出,狗脑子都能打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家父皇,自从登基以来,在文化上面也有着多重的动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,开科取士一次后,就又立刻停了被宋濂等天下读书人心心念念,所想着的科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恢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比如,去年时把高启这个在江南文坛当中,久负盛名的人给斩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比如,今年推行汉语拼音,同时定下以北方口音为准的官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后,又推行简化字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刀刀的下来,可谓是都砍在了无数读书人的命脉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砍在了他们极为在意的事情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能一直这般,压着众多读书人,把这些事情给推行下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以说,全靠自己家父皇的威望,还有各种手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然,绝对会闹腾出极大的事情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说这些,很多读书人勉强还能忍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在接下来,自己家父皇要干的事,那就捅了无数人的肺管子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会让许多人都炸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算术在自己家父皇的大力支持之下,在国子学里上桌吃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已经令许多人不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算术上桌吃饭,还有着一些历史渊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毕竟早在唐朝等时代,算术就挺重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官方学府当中就教授算术,


        

且在科考当中,也同样有算术的一席之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此,哪怕是后面自己家父皇,弄出了数字,还有算术启蒙这等高深的算术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多士人的反应虽然大,但也终究有个限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没人敢在这件事情上,彻底的撕破脸皮,弄出诸多的事情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是现在,自己家父皇所干的事,却和之前的那些,有着本质上的区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农书,畜牧养殖,还有这物理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这都是些什么东西?


        

又怎么能把它们弄到的国子学里,让它们来上桌吃饭?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等事儿不要说是做了,只要一些消息传出,就必然会令得群雄汹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家父皇,在文化等上面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动,长期以来所积蓄下来的众多不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都会在这个时候,来一个集体的总爆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大的可能,会借助这一次的事,一下子铺展蔓延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真要如此,那事情可就不太好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点了点头:“老三你说的很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事儿咱要是干了,肯定会炸锅,像是捅了马蜂窝一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数的士林中人,将会就这个事儿,进行一个疯狂的反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通过各种的方式,来表达对这些事的不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多人,并不是单纯对于这件事不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是想要借助这个机会,把对咱的各种不满都给表现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这个事儿,好好的和咱论一论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棡听了自己家父皇的话,并不觉得意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家父皇要是不知道这些,那才是怪事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但是咱不能因为这些人学驴叫唤,就有所停止,有所退缩,就不干这事儿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父皇,这……东西很重要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点头道:“自然重要,我大明是一个农业大国,以农为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最底层一直到咱这个当皇帝的,可以说都离不开土地,离不开农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数的人,都是被土地供养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多少人从土地上讨生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没有土地,没有土地的产出,大明就会轰然倒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老三,还记得在皇陵时,咱与你们说,为什么王朝都超不过三百年?


        

为什么三百年,就像是一个无形的门槛一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让那么多的王朝,都迈不过去?


        

咱当时给你们留了作业,后面一直没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你不妨在此时与咱说一说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棡听到自己家父皇这话,微愣了一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事儿,自己家父皇还记得?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父皇给自己兄弟几个,布置的作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时候,咋就单独问起自己一个人了?


        

单独对自己进行考核?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他心里面生起的第一个念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继而又有诸多的念头随之升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二哥和老四这个贱人,都不必多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让二哥考虑这些东西,那是纯纯的难为二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老四这个贱人,带兵打仗,弄些冒险的事是一把好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论起这些,也同样不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父皇就直接把他们略过了,来问自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说大哥,大哥和父皇基本每天都见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怕早就已经把他所想的答案,告诉了父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于这件事儿,晋王朱棡,印象极为深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初次从自己家父皇那里得知,居然没有一个王朝超过三百年时,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加上自己家父皇又说了,今后还会找自己等人询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就一直有所留意,也进行了诸多的思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父皇,孩儿觉得,王朝超不过三百年,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贪官污吏横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众多贪官污吏,上欺朝廷,下欺百姓,欺上瞒下,作恶多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手段残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做出来的恶,都会让众多百姓,一笔一笔的算在朝廷的头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贪官污吏越来越多,当越来越多的百姓遭受不公,活不下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会导致很多百姓,要么隐匿山林,要么揭竿而起,进行反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推翻上一个王朝,建立新的秩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新建立的王朝,大多才开始的时候,吏治都是比较清明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如同父皇这般,雄才大略的开国之主,严厉打击贪官污吏,毫不留情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听了晋王的话,点了点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示意朱棡继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看得出来,老三回来后对这些事情,是认真的去想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没有把自己之前的交代当成放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还有就是朝廷,以及各级官府索取无度,横征暴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顾百姓死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,有些地方出现了灾情,朝廷不仅不赈灾,甚至于还会有很多官府,还要继续收取赋税,甚至于变本加厉的征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会令无数百姓活不下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而导致国家衰亡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点了点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棡还想要说,话到了嘴边,看了看他父皇之后,却又咽了回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显得有些迟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显然是他所考虑的一些事,讲出来不太合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又岂能看不出来,自己家老三是一个什么意思?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件事,本身就比较敏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在考虑这件事的时候,会得出一些比较敏感的结论,也再正常不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老三,只管说,咱们父子之间没什么不能说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,这事只是单纯的去讨论,为什么没有王朝能超过三百年的原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一个学术问题,不牵扯其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说,很多事儿它本身就存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不是说,不去讲它就不会发生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与其这般的自欺欺人,反倒不如将之提出来,并积极的去想办法找原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不定能够想到一些办法,来对此进行解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反而是好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了自己家父皇的话后,晋王朱棡不再迟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即便开了口:“父皇,孩儿觉得,还有一个原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就是皇帝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说了这话后,还偷偷打量了一下自己家父皇的神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见到自己家父皇,神色没有什么变动,果然如同所说的那样,在这些事情上没有什么忌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下便接着开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各个王朝开国之时,开国君主都是有本事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是实打实的拼杀出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没有足够的本领,也当不了皇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的能力毋庸置疑,都有过人之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亲自拼杀出来的人,当皇帝时,肯定能镇得住局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会做出诸多好的政策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让国家变得很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是,后面的那些皇帝就不成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的皇位,不是自己亲自打拼出来的,而是通过继承得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生于深宫之中,各方面的能力,和开国皇帝都没得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孩儿并不是说,每一个后面的皇帝都不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是说,整从整体上来看,大多数后面的皇帝,都比不上开国的皇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一个王朝中后期的时候,出现昏君的几率可就太大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于有很多的皇帝,根本就是一个小孩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的只是几个月的婴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的皇帝又能干什么?


        

政务这些,必然操纵于诸多权臣之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的皇帝当政之时,肯定不能做得很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无能的皇帝,昏君暴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在位时,对于整个国家而言,也是一个极大的灾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皇帝为一国的首脑,有言道,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皇帝的可以,自然也能够带领整个国家变得更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让很多人从中受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亡国之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皇帝不行,危害很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秦二世胡亥,比如隋炀帝杨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的父辈,给他们留下来的基业,不可谓不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江山不可谓不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杨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结果隋文帝去世后,正蒸蒸日上的大隋,愣是被杨广在很短的时间里,就搞得民不聊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百姓活不下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逼的到处都是起义之人,亡了国,丢了天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点了点头,肯定了自己儿子的这些说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示意自己家儿子继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父皇,孩儿说后面的皇帝比不上开国皇帝,除了本身能力等各方面之外,还有另外一个方面,那就是权势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开国皇帝,那都是实打实打出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算不是打出来的,能成为皇帝,也必然会有着极高的威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着无数的人,衷心于听他的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多骄兵悍将,在开国皇帝跟前都骄不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开国皇帝去世了之后,后面的皇帝继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于很多开国臣子而言,新登基的皇帝,就是他们的子侄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心理上面,就会对其进行有所轻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皇帝的权力,将会大打折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做事情的时候,肯定没有开国皇帝那般的顺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,开国之时可以说是很多东西,都重新打碎洗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是新的开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多事儿,都是在废墟上面进行重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做起来自然容易,没有那么多的掣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是,一个王朝存在的时间越长,那各种利益团体也会越来越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各种团体,有着他们各自的需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权力也会随着王朝的延续,而不断的发展壮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的权力大了,属于皇帝的权力也就变小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面的皇帝,想要做上一些事儿,也会更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会有无数人出来,对皇帝进行行抵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涉及到他们的利益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时候,皇帝想要把一些事给办成的难度,将远远超过开国皇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,与各方进行扯皮,进行争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要甚至于是妥协让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付出诸多的精力,还有努力,才能取得很小的一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于,在各种势力的反扑之下,还能把皇帝的好意,给变得面目全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本来是惠民的,却被各种人给弄成了残民,害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孩儿说,在王朝超过三百年的这件事情里,皇帝的因素也同样很重要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说完这话,朱棡心中有些忐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毕竟自己方才所说的这话,里面有很多,可以说都是犯忌讳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就是自己家父皇,向自己问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才会就这个事儿,进行一番的谈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然这些话,他很多都不会往外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算是说了,也不会说的如此直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就算是这样,他的说完后心里面也有些忐忑,有些拿捏不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怕惹到自己家父皇不开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让父皇对自己,有着一些别的看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好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拍手称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望着朱棡满是赞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愧是咱家老三,说的不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看得出来,你在这件事上是真的用心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你的很多考虑都很不错,不用心,可说不出这样的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你能把问题给说到皇帝上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及开国之后,一个王朝之中存在诸多利益团体,会和皇帝之间相互扯皮,形成层层阻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明你的见识很到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哈哈,咱就说咱老朱的儿子,必定不凡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很是开心,对自己家老三大加赞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朱元璋的话,晋王朱棡那悄悄提起来的一口气,也一下子放松了下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好还好,自己家父皇,真的不会因为自己所说的这些,而对自己有什么别样的看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父皇,这些都是孩儿的一家之言,属于小儿辈的见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说有不对的地方,还请父皇您指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是这些是孩儿的胡言乱语。当不得真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棡又找补了一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道:“这可不是胡言乱语,很多都是真知灼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你这个年纪,能够看到这些,已经特别的不容易了,很优秀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得到自己家父皇的赞赏,朱棡的身子,都不自觉的挺直了不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然嘴上说的谦虚,可实际上他和老四等人一样,对于自己家父皇的夸赞,也都非常的在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这次的事,说的很不错,但在咱看来,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没有说出来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朱元璋这话,晋王朱棡为之愣了一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被自己家父皇所说的话给惊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……这不应该啊!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都已经把皇帝给说出来了,父皇居然还说自己没有说到根子上,


        

有根本原因没有说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根本原因,不是皇帝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除了皇帝外,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根本的?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父皇,这……孩儿的愚蠢,孩儿能够想到的原因,也就只有这些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到的其余的,都是一些细枝末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和这些比起来都差得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请父皇赐教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棡直接向他父皇,问起了最终的答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实在是自己家父皇所说的话,太过于出人意料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于王朝三百年规律这事,今日他所说出来的这些,是他绞尽脑汁,并查阅了诸多资料,才得出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此之外,再想不出来还有什么,更为根本的原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自己家儿子的话,朱元璋点了点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家老三,能想到这些确实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根本原因没有想出来,倒也不必太过于意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不出来才正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能想出来,才是真给自己了一个大惊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仅是老三,连自己家标儿在此之前,也没有想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事都已经过去一年了,老三也没能想到根本原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要再让他往更深处去想,找出这件事的根本原因,显然已经是不可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下朱元璋便准备,把这件事的根本原因,说与自己家老三知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既如此,那咱就说给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你听一听,是不是这么一个根本的原因,才造成王朝超不过三百年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朱元璋的话,晋王朱棡立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