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9年,身处延安的教员在与中央社,新民报,扫荡报三位记者的访谈中,发表了一段关于统一战线斗争的言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凡是敌人反对的,我们就要拥护,凡是敌人拥护的,我们就要反对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大道至简,短短二三十个字就倒出了在纷杂的世界中,如何抓准斗争的本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这么做的前提是,先得分清“谁是我们的敌人,谁是我们的朋友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张远抓的就是这一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华夏大陆,若说起打仗,夸夸其谈的人成吨成吨的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高喊着红旗插遍全球的人太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真发生战争,尤其是对外作战,而非防御性战争,多半会遭遇部份人的反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劳民伤财,破坏和平之说便会浮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国博弈,和我月薪3000的有关系吗……这类言论也随处可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唯独说起攻打一个地方,华夏人可来劲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且平时质朴的华夏人会抛弃一切人道主义思潮,将人类的恶意发挥到最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就是岛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那一天要打岛国,谁反对,谁就是汉奸,拖出去先崩后问,没有冤假错案……百姓们都是这样想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估计真有那一天,报名参军的人能排满大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族谱单开一页的机会到了!


        

抗日战争,已经成为全民族的集体痛苦回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以说,鬼子是华夏人民的公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么按照教员给出的“公式”,敌人反对的,我们就要拥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借这些模特的名义,就是想放大他领着外国人去看反日电影的影响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若自己去看,或者带着手下去看,不会有人在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涉及外国人,尤其是欧美人,日媒必定会有反应!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我要的就是这反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像张大帅干过一堆坏事,可被小鬼子炸了之后,就成了大家心中的爱国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看《南京南京》,带着模特看《南京南京》,都只是一般爱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唯独被小鬼子批判了,才是“爱国仙人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得让“敌人”来做旁证,才能“皇袍加身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认为岛国媒体应该正式历史。”张远在收到关于日媒反应的提问后,调整了自己的态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之前一直比较温和,随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则猛然强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强势连相隔万里,在荧幕另一侧的谢南都能感受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虽然《南京南京》这部影片并不完美。”他很收敛的评价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何止是不完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他现在要借势,不能评价的太苛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但依旧反应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一个国家和民族,如果不能正视历史,那就会一直深陷错误的轮回之中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而且我作为华夏人,邀请朋友看电影,无论看的是什么,小日……岛国人管的着吗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在法兰西的土地上,观看一部反应华夏历史的电影,和岛国有关系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发起问题的谢南都没想到他突然攻击性变得如此之强,愣神好几秒才接着发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那您会担心自己在岛国风评会因此受到影响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华夏观众,至于岛国人爱不爱看,怎么评价我,我不在乎。”他言辞犀利的答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好的,感谢张远与我们的连线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相信观众朋友们依旧对最近的事件有了全新的了解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让我们回到演播厅,继续关注其他娱乐新闻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摄像师比了个OK后,张远松了口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接过助理递来的矿泉水,灌了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感谢大家,我在酒店餐厅准备了晚餐,其各位赏脸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记者团队不远万里,得招待一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兄弟,这回你出名出大了,满世界都是你的新闻。”吃饭时,一位记者老哥笑呵呵的对他说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是好新闻还是坏新闻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觉得是好的,你刚才说的有道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咱们华夏人看什么片子,他们小鬼子管的着吗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就是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对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说得好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呐,这就是华夏人民的朴素情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朴素到单纯只想弄死小鬼子而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与老哥们交流了一下最近的情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远打从一开始就知道,要和现在的陆穿玩,很难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太容易被反噬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唯一的办法,就是迭起比对方更厚的“金身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好的招数,就是裹挟民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旦塑造出充分的“爱国形象”,几乎就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像遇到一个暂时敌不过的BOSS,要怎么解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非是练级增强自身,再找到对方的弱点,随后一举拿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之前所做的,就是“练级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吃完饭,休息一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二天中午,姜纹是头一个给他来电话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牛逼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怎么了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的采访,说的很好。”姜导是个直爽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您也爱看《南京南京》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没看过,小日本的事放一边,我只是觉得你敢大胆表露态度,在你们这一辈演员中,是这个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姜纹与一般民众对鬼子的看法不同,毕竟他可是拍过《鬼子来了》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他眼里,岛国不光是敌人,还是个强劲且有优点的敌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年在中戏,他也和不少岛国留学生一同把酒言欢,交流频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人聪明,随和,很文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姜纹认为,这些聪明,文明的留学生,一旦把他们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中,他们也会成为南京那些刽子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就是岛国人的两面性,和《菊与刀》中的观点一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民族的性格非常极端,经常会在短时间内切换,或者同时间拥有两种完全不同性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一衣带水的邻邦,到军国主义的战争狂魔,都是同一个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谓的扭曲和变态,也是这么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明是无法自洽的两种人格,却糅杂在了一个躯体中,能不变态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姜纹的观点中,岛国人从来没变过,无论是百十年前的法西斯,还是如今的现代发达国家,岛国一直是那个岛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货的思维模式,从来就和常人不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他给大女儿取名姜一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他还有俩儿子呢,一个叫姜太郎,老二叫姜次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这俩名字被骂惨了,说姜纹崇拜岛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无论太郎,次郎,大郎,二郎,这都是华夏称呼,只不过被岛国学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华夏古代一直有这种称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《开封府状》中有记载“太郎十岁,郓王长子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武后时期的宠臣张昌宗,在《旧唐书》中也明确记载其小名为六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不过岛国在二战后文化战的确厉害,反向入侵,让很多华夏人以为这是岛国文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相比棒国动不动说什么都是他们的,鬼子那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徐徐图之才更恐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抹茶,樱花这些源自华夏的东西,在国际上已经默认为岛国专属文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如越前漆等漆器工艺,在华夏本土已经失传,可在岛国却被封为国宝,依旧传承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小鬼子窃取,霸占文化向来闷声发大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有战时许多文物被盗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还没完,不少被光头带去宝岛的顶级文物也惨遭毒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《快雪时晴帖》,那可是书圣真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结果宝岛竟然借给岛国展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巡回后,不光宝物有所破损,都怀疑真迹还在不在宝岛,是不是里应外合,已经被小鬼子掉包拿走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对了,一郎最近要去法兰西看她妈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让她去找你玩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在工作呢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嘿,她说就是想见见好莱坞剧组,才去找你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一个大老爷们,她一个女孩子,不合适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她不就是小孩子,你就当带孩子玩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远: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你见过谁家孩子前凸后翘,一米七大高个还C罩杯的?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成成成,知道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会招待她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姜纹之后,曾佳也给他来了电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位经纪人终于明白了自己老板到底在做什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给她都看懵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了一夜才想明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那些搜集的资料,方案,现在可以用了。”张远淡淡的吩咐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就算网上出现《南京南京》的负面评论,也没人会怀疑自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毕竟我都带着老外去看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曾佳这些东西,只是“佯攻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主攻他另有打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老板,你这么做的话,的确能让国内观众喜欢,可是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可是什么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可岛国人恨你的话,不光会影响接代言,我怕还会影响你在好莱坞的发展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毕竟岛国也是好莱坞大片的一大市场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是啊,我考虑到了。”张远淡定答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曾佳: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考虑到了你还这么干?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别慌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之前我和你说的话,还记得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办事要先讲对错,再讲利益,最后还要考虑影响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做的对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对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能获得利益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曾佳想了想,兴许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她打来前看了眼网络上对这段采访的评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少原本对自家老板没兴趣的普通人,也被他对日媒的态度圈粉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他是不是差点说漏嘴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他采访中差点说出“小日本”仨字,更是让不少人颇为喜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多都嚷着要去看他的电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也许可以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那影响呢?”张远追问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在国内影响挺好,但我怕的就是国外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要明白一个道理。”张远严肃的说到:“这世上不是什么钱都能赚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聪明的商人,只会赚取有限的利润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什么钱都想赚,会出大事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得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户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至于你担心的,好莱坞的反应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就这么跟你说吧,好莱坞有政治风向,受政治影响,这没错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但首先,这些公司是资本,他们的老板,高层是资本家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岛国一亿人口市场和华夏十四亿人口市场,哪个能攫取更多利益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想资本和资本家会搞清楚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岛国的影视产业,就和他们的手机,电脑等电子产业一样,相对封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家都用智能触屏机时,就岛国人还在用翻盖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家都用U盘时,岛国人还用3.5英寸软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岛国哪个行业,都有一套封闭生态链,经常与外界断代,甚至会有“生殖隔离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好莱坞大片,如超英电影,在岛国的票房不差,但也不够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《复联3》,比不过同期的《名侦探柯南:零之执行人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《复联4》,成绩比不过同期的《名侦探柯南:绀青之拳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这两部片子在华夏同期大杀四方,毫无敌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硬数据,好莱坞公司一看就知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远不了解白人,还不了解资本家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谁能赚钱,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,他们就会用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他坚定的对曾佳说道:“有本事他们别用我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好莱坞资本的态度,也是他的态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我讨好小鬼子有好处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能给我多少钱?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华夏影视市场可以给我带来多少收益!


        

要是连这点头脑都没有,那就别干这行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远活动了一下全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扭了扭脖子,手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现在练级完毕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就应该要准备打怪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有别于曾佳的“佯攻”,对于主攻方案,他早有规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就掏出手机,拨出一个电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喂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之前你说的序,我已经写好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晚上给你发过去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他的主攻计划就是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关门,放韩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