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翊钧向来走一步看三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冯保的东厂之职,他早就在思考合适的人选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宏首先就被他排除掉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来,未必能顺利接任,阻力太大,无论是盯着自己的人,还是盯着张宏的人,都不在少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李太后都未必会同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二来,就算能摘到桃子,也容易引起各方不必要的敌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冯保的反扑,张宏未必能接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来,则是张宏的班底,太差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东厂毕竟是武职,张宏并没有这个根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冯保从隆庆元年开始,掌东厂已经六年了,根基深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是张宏接任,一时半会,还真不能轻松掌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况且,冯保占据着司礼监,本就是东厂名义的上司,若是遥遥指挥着东厂的心腹旧部,东厂谁做主还真难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李进,却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御马监在内臣中,本就是武臣资序,狭义上是养马的,广义上是领卫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进作为御马监秉笔太监,哪怕调任,也自有一伙班底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加上李进是外戚,一旦身份被抬起来,立马就会有大批内臣向他靠拢,这一点是张宏比不了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各种因素,都能让李进尽快地实际上掌握东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重要的是,李进是李太后的族兄,并且对于他们母子,有恩情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论是亲戚,还是恩情,可以说,天然就过了信任这一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会让李太后减少被外朝挟逼的感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能借由这个幌子,挡住不必要的视线,以及暗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怎么掌控李进……这不是已经开始润物细无声了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本就是个重恩情的人——否则也不会开后门将李太后送进裕王府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今天的事,李伟会好好在亲戚之间替他宣传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进自然也应该知道,他能上位,应该感念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细细回想了一番,自觉并无遗漏之处,终于舒了一口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又是阶段性的一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回过神来,便听到朱希忠的声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为君分忧,是臣分内之事。”朱希忠跪在身侧回着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看了过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位成国公,办事当真靠谱,就没有掉链子的时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都舍不得这位国公驾鹤西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由感慨一句:“国公要好好将养身体,多为朕分忧才是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希忠听了这话,苦笑道:“寿命自有天数,臣安能违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过臣百年之后,国公府上下,也会继续替陛下分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失笑,这是在向他讨承诺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走近,将朱希忠扶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语气轻松地说道:“那日,我遣张宏送去的玉佩,在国公这里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希忠连忙将手伸进怀里,准备物归原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伸手止了,笑到:“这玉,还是由国公收好罢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也好随时提醒朕,只要这玉一日不碎,朕便一日记得成国公府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言外之意,就是自己只要一天不死,就不会负了国公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希忠听了这话,身子顿了片刻,才喟然一叹:“臣侍奉三朝,尽享天恩浩荡,当真是三生有幸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不管信不信,这个恩也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也知道,皇帝作出这种承诺,已经是极限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总不能让人对天发誓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点了点头:“我娘亲有个侄女,到了适龄的年纪了,国公家若是有俊彦,可以互相走动一番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给朱希忠承诺之外,一点实际的好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比张宏、蒋克谦这种小角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位锦衣卫指挥使兼三公,若只是口头承诺,终究还是太薄弱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让国公府与李太后沾上姻亲,多一分底蕴,才算看得着的好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方才他已经与李伟谈论过此事,不能说是意动,只能说是欣喜若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李伟的态度便能放心对外许诺了——毕竟不是自由婚姻的年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外戚的婚事,多是结勋贵,例如李太后的妹妹,就嫁了平江伯陈王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能做的,最多是把关一下,对面不是个烂人,身后势力也不是爱作死的,就够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要是想找什么才华出众、貌如潘安,那还是洗洗睡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希忠不意想新帝竟然这般大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刚做了事,立刻就有此厚报,连忙拜谢道:“臣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打断了这些不必要的环节:“好了,说正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希忠连忙闭嘴,暗道果然,甜枣之后必有差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看向朱希忠,开门见山:“去年,先帝想复起顾寰总督京营,结果被弹劾致仕,这事你知道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京营,就是常驻京城的卫戍营,而总督,就是京营的主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去年先帝力挺顾寰掌管京营,结果言官们前赴后继弹劾顾寰老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广西道御史王宗载更是说,顾寰贪权恋位,离间君臣,要夺他爵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吓得顾寰连夜突发呆症,直到先帝同意他致仕才得以痊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是不是真的老迈痴呆才被弹劾的?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只知道历史上,顾寰明年就会复起,掌左军都督府事——至少张居正看来,顾寰是没有老迈不堪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希忠自然是知道这事的,他也不遮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直话直说道:“镇远侯顾寰其人,从嘉靖十二年开始,历任左军都督府、南京中军都督府、漕运总督、右军都督府,任两广总兵时,还有阵斩资历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尤其嘉靖三十三年,庚戌之变后,特旨入京,整备京营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武功昭彰,威望隆重,位居三孤……非兵部所能节制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话已经说到这里了,还不明白就是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五军都督府,本就是枢密院的底子;总督漕运,有治政之能;提督两广,有阵斩之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更别说在嘉靖年间,就临危受命,奉旨改制京营的强势人物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一个文治武功都出类拔萃的勋贵,要将京营拿在手里,兵部也只能眼看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或许是某些人不愿意坐视这样的事发生,所以,便有了一场场弹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听罢,没有直说他为何问起这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反而继续追问道:“那接任的彰武伯杨炳呢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此人接任,反而没掀起什么波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希忠叹了口气:“彰武伯杨炳提督京营后,第一件事便是将上奏直达天听,改为经由兵部部议,由兵部覆奏后呈上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流程的改变,就是权力的改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打报告对接皇帝,变成了中间过一道兵部,这就是一改顾寰时期的超然地位,向兵部低头,伏低做小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英宗以后,勋贵这幅模样才是常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没说的是,当初世宗就是怀疑英宗一事有猫腻,才借庚戌之变的机会,强势支持顾寰,越过兵部整备京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希忠也拿不准是世宗皇帝敏锐过人,还是天生疑心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反正无论如何都是过去的事了,他也不在乎真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勋贵来说,世宗给的位份,可是实打实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可惜,世宗一去,立刻又被先帝还了回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皱眉:“彰武伯历来如此谨言慎行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到底是拿了文官的好处,还是他本来就是个废物?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希忠摇了摇头:“彼时,彰武伯世子,因作奸犯科,被都察院、刑部问罪,旬月后才无罪开释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默然,好一套连环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没有向京营伸手的缘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涉及到兵权,局势就太复杂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初五军都督府,几同枢密院,最后几番改制,沦落到兵部之下了,受人节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京营,更是各方争夺的重点,只能徐徐图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就是现在有朱希忠站在身后,他才敢有那么一点想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武力,永远是掀桌的最大底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穿越后,先接触这位锦衣卫指挥使的缘故,以及他非要削去冯保东厂职司,都是出于这个考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看向朱希忠:“国公,朕冲龄践祚,除了大赦天下之外,还会广布恩荫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听闻镇远侯顾寰无亲子,你觉得,朕荫其从子,顾承光,一个锦衣卫指挥佥事怎么样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从子,就是过继的儿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宗法上的效力是一样的,享有爵位继承权的,便是这位从子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今额外一份恩荫,等到他袭爵之后,便能将这份恩荫,转给亲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希忠沉默了片刻,听懂了皇帝的意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缓缓点了点头:“臣,即刻就去打听一番顾承光的才能品德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欣慰地感慨道:“国公办事,我放心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考察的自然不是才能品德,而是有多少忠君爱国的成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是顾承光愿意跟蒋克谦一样,随侍左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就说明顾寰同意了此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说明了,顾寰,还愿意替这位新帝,争夺京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若是不愿,恐怕只能在蛰伏一段时间,届时让戚继光入京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总之,这京营是必须拿到手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论是承诺李伟的海运,或是湖广的矿税案,还是度田拿徐阶开刀,乃至于镇压宣大的异动,都得在拿到京营之后,才能有所动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希忠行了一礼,便要告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翊钧点了点头,目送朱希忠离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门前站了一会,才转身去往前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六月十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皇帝赐辅臣及六部、都察院、五府、戎政大臣、尚宝司、制诰房等官银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及,奉皇帝圣旨、太后陈懿旨、太后李懿旨,覆言官七十六人劾奏冯保一事,诏曰:


        

祖宗成法,至精至备,所当万世遵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近年来,有司不考宪度,致令事体纷纭,军民惶惑,岂成治理?


        

为仰求祖宗之意,明考成法,内廷当以身作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兹有司礼监掌印、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务冯保,自陈曰,以权宜之需,多兼要职,请削东厂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帝、后咸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下诏之日起,削去冯保东厂之职,由御马监秉笔太监李进,调任司礼监秉笔,提督东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着各部司知晓,钦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旨意是由两宫与皇帝的名义下的,合法性毋庸置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内容也简单明了,就是把东厂从冯保手里,转手给了李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到底是被弹劾,还是主动自觉,并不重要,大家也不会深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斗而不破,该给人留的颜面,总是要留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道诏书一下,六科难得展现了一番工作效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一会,便抄录各部司,传到了百官耳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都察院之中,御史们更是受到了莫大鼓舞,似乎打了一场胜仗一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毕竟是迫使了监国太后退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既是资历,也是名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,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言官们还未高兴多久,便又接到了紧随其后的两道谕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道是李太后懿旨,乃是过问通政使司,为何宫里还未收到元辅自陈任上得失的奏疏,是否是遗失了?速速陈条说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二道,是皇帝圣旨,言称还未递交奏疏的官吏,尽快递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两道旨意,明眼人都能看出,这是一个人嘴巴里说出的两句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针对的,自然是那位还未疏乞罢免的当朝首辅,高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日,通政使司便回覆宫中,首辅高拱的奏疏,因不慎损毁,需重新誊抄,这才误了时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日,兵部尚书杨博,本是在准备回覆户科的弹章,无暇廷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却不知为何,户科说已然查明,默默撤回了弹劾,让杨尚书自去廷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杨博一上廷议,便接到削职冯保的旨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后有感于冯保被祖宗成法弹劾,廷上公然发问,首辅高拱身兼吏部尚书,是否符合祖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礼部尚书吕调阳当即附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且质问都御史葛守礼,祖宗成法,莫非看人下菜?


        

葛守礼据理力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刑部尚书刘自强,指斥杨博、吕调阳瓜蔓牵连,实则是包藏祸心,祸乱朝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时,仓场总督王国光,则当廷诵读了诏令内容,谓之“仰求祖宗之意,明考成法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既然下了诏,岂能熟视无睹?正应当厘清谁人不尊祖宗成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司礼监冯保更是屡屡趁机踩上高拱一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就连司礼监都能以身作则,为何高拱连个太监都不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被纠仪官呵斥后,又说葛守礼驭使言官弹劾自己,却无视高拱,这岂不是结党的明证?


        

六部九卿、司礼监掌印等高官,瞬间拉开了阵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情况下,一应侍郎、佥都御史、祭酒更是连插话的资格都没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能围观,瑟瑟发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出乎意料的是,处于风议中心的高拱,只是刚开始略微愕然,旋即便像个没事人一样,站在班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止申辩之语没有,甚至半句话都没说过,仿佛一切与自己无关,可以做个冷眼旁观的看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皇帝赤子之心,有疑惑便会直接问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廷后问及元辅,为何不申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高拱只说,会尽快呈上奏疏致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似乎当真心灰意冷,起了致仕之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日之间,群情哗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