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世民看了片刻又将手中的册子放下,拿起一旁的茶碗,饮下一口茶水,打量着这个儿子若有所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儿臣就先告退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慢着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回身道:“父皇可还有嘱咐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世民从一旁拿起奏章道:“这是军中商议的事,还缺三十万石粮草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接过奏章,点头道:“这就去准备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父皇的目光又落在拼图上了,李承乾拿着奏章离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殿内很安静,皇后的心情很不错,面带笑容地继续用针线改着一件道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,再也没有去翻看手边的棉花定价方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寒冬腊月,关中又飘起了一场大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治陪着妹妹明达来到钦天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淳风手捧着一个罗盘,穿着单薄的道袍,闭目似有盘算,低声道:“今日北风,风速乙级三等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良久,李淳风起身望着钦天监外的大雪,道:“晴天就快来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治陪着妹妹坐下来,一起看着道门的典籍,这是被姐姐惩罚的,这段时间都不能去找狄仁杰玩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达问道:“李道长,还须几天才晴朗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淳风拂袖道:“快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皇宫北面的太液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带着斗笠坐在太液池边,每每在这里点起一个炉子,几头小鹿十分通人性,炉子一点,它们便会凑过来取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婉穿着一件红色的大氅,正在教着临川小公主抚琴,琴声在别苑门前,一直传到了太液池的水榭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宁儿沏上一碗热茶,放在殿下身边的桌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太子在钓鱼的时候,此时此刻中书省,褚遂良踩过一地的积雪,脚步匆匆走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进入中书省内,他拍下落在身上的积雪,见到于志宁与张行成已在忙碌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褚遂良坐下来,看着眼前的账册,道:“哪里还有三十万石粮草可以调度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于志宁提笔在砚台上沾了些墨水,道:“还以为你不来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褚遂良搓着手道:“于侍郎小看某家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再看眼前的卷宗,褚遂良一卷卷翻看着,低声道:“去哪里调来三十万石粮草,今年不是往安西都护府送去六十万石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行成解释道:“六十万石粮食只够五万安西军用几个月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褚遂良蹙眉思索着,道:“难道从各县调用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于志宁道:“潼关有囤积的粮食八十万石,河西走廊囤积的粮食还有二十万石,先从河西走廊调度十万石,再从潼关调用五十万石粮草送去河西走廊,从中再抽调十万石给安西都护府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经这么一提醒,褚遂良便翻看着卷宗,疑惑道:“潼关只有存粮十五万石,哪里有八十万石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褚侍郎看看陈仓与咸阳县,泾阳县的官仓,再看天水郡的官仓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闻言,褚遂良站起身从书架上又拿下几卷的卷宗,看了粮食调度的记录,豁然开朗,“原来以前每个月都有粮食往西送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以往在关中登基的皇帝,会将粮食囤积在洛阳,这就有了洛阳行宫所在的意义,皇帝时常会去洛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杨广修建了大运河之后,也曾在洛阳居住很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当今太子则是将粮食囤积在了潼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褚遂良看着一卷卷的记录,思绪中出现了一条条运粮的路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两年前开始,关中的粮食一直在调动,不断地运送去河西走廊,这条运输路线从潼关为起点,经过渭南,长安,咸阳桥,一路过了陈仓去陇右,再前往河西走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关中的粮食一直都是活动的,而非囤积在某一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只要一个调令,存放在各县的粮食当即就可以送去河西走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陇山以东的几个县半月之间就能与河西走廊凑齐三十万石粮草,最多两月就可以运送到安西都护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关中的粮食是活动,各县粮仓市场互相调度,有人说打仗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,可对太子来说,兵马就算不动,粮草也一直在调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看似各地官仓的粮草并不多,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的粮食就在运输途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褚遂良写下调令,交给于志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于志宁接过调令,确认之后,便脚步匆匆离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关中的大雪依旧在下,李承乾听了太监的禀报,确认于志宁已带着调令离开,便也就放心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陛下召见了军中诸将来商议西域战事,太子的三十万石粮草就已在路上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贞观十二年就要在大雪过去,成婚一个月有余的李承乾,站在兴庆殿外,看着眼前的雪景,听着殿内的谈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谈话的声音有些朦胧,张士贵为主将,任昆丘道行军大总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就这么站在殿外,一言不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殿前的太监问道:“太子殿下,殿外很冷,容老奴去禀报陛下,让殿下入殿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用,孤走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言罢,李承乾走入了风雪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太监错愕在原地,又连忙行礼送别了太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长安城,王玄策与裴行俭不同,裴行俭还留在河西走廊准备在天山一战驰援张士贵大将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王玄策倒不在意这场大战,因军中传来了消息,这场大战参与的将领实在是太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天,一个士卒走入了四方馆,他扫视四方馆内的诸人,朗声道:“阿史那杜尔!京兆府调令,命你回突厥领三万突厥骑兵,于五月之前到安西都护府,归入郭大将军麾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喏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四方馆内传来了一声高喝,吓得正在瞌睡的桑布扎一个激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阿史那杜尔的嗓音太敞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士卒传了话语带着人就离开,禄东赞搁下手中的笔,看向吃着汤饼的慕容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慕容顺一回长安,就在不停地吃东西,现在确实是胖了一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禄东赞问道:“大唐就要去平定天山了,你不去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慕容顺喝下一口面汤,畅快地长出一口气,道:“在下就是一个商贾,去天山做甚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禄东赞低声道:“大唐征讨高昌之时,伱就去了西域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慕容顺感慨道:“那都是凑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四方馆最神秘的就是这个慕容顺,知道他是在为京兆府做事,可没有人知道他究竟都做了一些什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雪还在下着,阿史那杜尔快步跑出了长安城,他向城前的官兵要了一匹战马,背上一些干粮,领着三个突厥人,快马朝着大唐的北面而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皇帝一声令下,阿史那杜尔就奔赴突厥为天可汗整顿兵马,与唐军一同扫平天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皇帝的旨意一道接着一道地送出皇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天,李承乾依旧在太液池边钓鱼,偶尔会去少府监过问纺车的改造事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场战争早就开始准备了,只是这一刻才发动而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外人看来这一战似乎与东宫太子,没有太多的关系,真要说有关系,那也只是筹措粮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看向远处,李治正带着妹妹在太液池的冰面上走着,兄妹俩时不时摔倒,还玩得不亦乐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宁儿站在太子殿下身边,沉默不语,因要打仗了,每每这个时候太子殿下的心事总是很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湖面的冰窟窿中钓起一条鱼,李承乾笑道:“此战大唐必胜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宁儿又道:“大唐万胜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长孙皇后正领着苏婉走在别苑前,低声讲着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父皇这些天一直都在兴庆殿,每天都有三个时辰在与军中诸将商议平定天山的事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一次将鱼线放入冰窟窿中,李承乾侧躺在台阶上,折着手中的纸张,一拉一扯,折出来的东西像是一只鸭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又拿起一张青色的纸张,李承乾手法不太熟练地又折了一次,最后放弃了,折了一半的纸张放在一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干脆让宁儿也坐了下来,李承乾枕在她的腿上,闭目休息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看着丈夫的睡脸,宁儿温柔地笑着,将一旁的纸张叠放好,而后整理着殿下的鬓边的碎发,身体侧靠着水榭的柱子,感受着这片天地间的平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过了小半刻时辰,李承乾这才重新坐起来,问道:“今天吃什么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宁儿回道:“小福在准备了,多半是烤包子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午饭还没好,一群弟弟妹妹就围在小福身边,等待着炉子里的烤包子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提起鱼竿,放在了边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宫里的纸张越来越多了,泾阳送来的纸张,还有洛阳送来的,更有渭南送来的皮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张又一张的纸,在孩子们手中折成风车或者是飞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高阳快步而来,道:“妹妹给皇兄折了一个碗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接过她折成的碗,道:“听说这一次你考试没有考好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高阳抿着嘴委屈道:“题太难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今年冬假去找你东阳姐姐再补习一番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嗯。”高阳懂事地点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道道菜肴放在桌上,正冒着热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等父皇回来了,父子俩单独一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几乎是宫中不成文的规矩了,每一次皇后与东宫孩子们用饭,都会将陛下与太子单独放在一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远处是热闹的饭桌,这里则是安静的父子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世民夹起一块腌萝卜放入口中,咀嚼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给自己盛了一碗羹汤,安静地喝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安静得只有碗筷的碰撞声与食物咀嚼的动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等有些吃饱了,李世民看着儿子,儿子的下巴还有泛青的胡渣,问道:“粮草都准备好了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嗯,又调了五十万石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朕与军中诸将商议只需要三十万石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多一些也好,将士们心里可以踏实一些,往后还会继续运送,今年丰收关中的粮食富余,父皇放心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的粮食都是从潼关运出来的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搁下手中的筷子回道:“关中要发展需要棉花,这一仗儿臣自会鼎力相助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世民笑着,把身体的重量放在椅子上,“现在军中的将领都知道,只要是太子在后方调度粮草,出征在外的将士就不会饿肚子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看着内侍的太监将碗筷都收好,余下的菜肴又端给皇子公主们一桌,孩子们正是食量大涨,长身体的时候,吃得也很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治与李慎已吃了两碗粟米,六只烤包子,还有继续能吃下去的架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世民道:“来年就让青雀与恪儿成婚了,朕也算是了却一桩心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接过太监端来的茶水,手捧着茶杯点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恪儿说来年他不想随军出征,想要继续奔走各县,看看各县的情形,这就是你让他做的事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在父皇看来这件事稀松平常,可对他或者孤来说这件事意义重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世民感慨着,“杨妃也安心了,他们的婚事你说过了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摇头道:“儿臣只是说了父皇在考虑他们的婚事,没告诉他们娶得是何人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宗室中人对你削减例俸的事,依旧颇有微词,需要朕帮你缓和一番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摇头道:“不用,父皇不用过于担忧,儿臣不会众叛亲离,看看儿臣的弟弟妹妹,如此团结的一家人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又有人与朕说起要修缮洛阳的行宫,朕几番推辞,深知朝中就要对外用兵,可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没钱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平淡地回了一句,就吐出两个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世民拿起一旁的茶碗,灌下一口茶水,沉默不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饭后,休息了两个时辰,李承乾便领着东宫一大家子回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留下皇后与陛下坐在太液池边,低声说着家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回去的路上,李承乾听着妹妹的讲述,李泰与李恪的婚事由母后来主持,并且银钱用度都是由母后来准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一来也好,两个弟弟成婚,都由母后来安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母后的家底还算殷实,平日里宫里的用度也都是母后打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皇兄!皇姐!”明达从远处快步跑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丽质蹲下身一把将跑来的妹妹抱在怀中,蹙眉道:“怎么了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小兕子朗声道:“李道长说明天会是晴天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李丽质笑道:“总算有个晴天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翌日的早晨,天边出现了晨光,东边照出了蔚蓝的天色,寒冬之后的天空干净得有些迷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今天是腊月二十九,贞观十二年就要过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李承乾走到东宫外活动了一番手脚,领着弟弟妹妹开始了晨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两圈之后,她们在东宫门前整齐站成一排,依次从最高到最矮,齐齐拉弓瞄准远处的靶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