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明华在山下呆了三天才离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这三天里,除了柯冰,方明华还采访了其他一些年轻职工,包括一名去年才进厂的技术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和柯冰他们这一代是国家分配工作来到182厂不同,这个叫做王东的青年毕业自西京电子科技大学,是校招时候过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对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满意不?”方明华问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说实话,不满意,当初招聘时候说的和现实相差太远,我有一种被骗到这里的感觉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王东的坦诚,让其余几个青年笑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过,厂里正在搞预警机项目,我觉得在这呆着,还是有前途的。”王东最后又补充了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回西京的火车上,外面一个山洞接一个山洞,车内的光线也是忽明忽暗,方明华想到这几天在182厂看见和听到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论是老一辈孙援朝他们的理想和信念,还是中生代柯冰的迷茫与坚持,以及王东他们这些新生代的希望,都构成了这个三线厂最真实的一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182厂是整个三线企业的缩影,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写三线企业的文学作品寥寥无几,出名的更少,倒是贾章柯在零几年拍了一部《二十四城记》,比较有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影片故事主线围绕一个川省航空厂的三代“厂花”展开,通过60年代、80年代以及现在三代“厂花”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,反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,城市的发展、生活环境的改变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和体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影片视角比较独特,拍摄方式也很独特,采用纪录片和故事片双片同拍的结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这种拍摄方式也引来许多批评:影片中夸耀的虚构与记录相结合的方式,其实这种方式已不属新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更严重的是记录与虚构严重脱节,专业演员分饰的三代厂花非常尴尬。失去了与群众演员的灵活搭配和整体统一,完全处于失控状态的玩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更让人诟病的是这部电影名称中的二十四城,虽然导演认为24不仅是地标名,更有1天24小时、中国传统24节气等不同涵意,还有杜甫的“二十四城芙蓉花,锦官自昔称繁华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是观众却看到的是他在为这个名为”24城“楼盘赤裸裸的打广告!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作为,这些情况都不存在,方明华也没打算写成一部纪实文学,但贾科长以三代厂花这个角度叙述,非常有意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以借鉴这个叙述角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部电影主题,继承了一贯贾樟柯式的追问和反思,有强烈的救世情结和人性关怀,对它深刻指出了体制对个人的伤害,是一部反体制的!


        

对于这一点,方明华并不太认同或者说并不全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作为那个特殊时期,采取那样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客观性,我们不能用后世的眼光看待,而一味指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写这段历史,正如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所说的:“我不是怀旧,我是要记得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通过记录这段历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回到西京之后,方明华立刻投入写作当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名字就按照182厂的地理环境,起名叫《山上山下》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一代以刘总的爱人,那个漂亮的复旦大学生的角度,从大城市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沟,理想与现实的落差,带给她难以释怀的往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二代就是柯冰的爱人,这个“厂二代”。这时候时间已经到八十年代,厂里经济效益急剧下滑,分流、下岗.工人阶级的骄傲也消失殆尽,一起系列家庭变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三代就用王东做原型吧,只不过变成女大学生,站在新世纪门槛上的她,看着这个早已失去荣光的工厂,衰落中却又孕育着希望,她该何去何从?


        

四月的天气风和日丽,这季节很适合钓鱼,不过方明华一天呆在家里奋笔疾书,很少出门,这让他几个钓友感到很惊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家伙,又在家里创作什么惊世文章?


        

看看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今天是周末,两个娃到同学家玩了,媳妇回娘家看望父母,小保姆干完家务逛街去了,这种事方明华也自然不会管,一个人在家里安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方明华正在书房敲打着键盘,突然听到安装在二楼楼道里的门铃传声器响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人来?


        

方明华懒得理,但门铃固执的响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,老狗德牧不叫?


        

熟人?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让他不得不下楼,到了院子门口打开门一看,竟是陆遥、贾平娃,和白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们这是?”方明华很惊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没事,来溜达溜达。”贾平娃说着,背着手就慢悠悠进了小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也不打个电话,你们不担心我不在家啊。”方明华跟着说了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们就想搞个突然袭击,你这段时间叫你钓鱼你不去,闷在家是不是又在写惊世之作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得得得,别笑话我,什么惊世之作,在天汉开会的时候,不是号召大家写点东西吗?我最近就在忙这个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写的什么内容?让我们看看。”白苗顿时来了兴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这不行,初稿还没完成。”方明华一口拒绝:“不过大概内容可以说说,就是写三线厂的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明华,你开会时候去了一趟182厂,听说又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,所以回来写这个?”白苗问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对大家坐,我给你们倒茶。”方明华招呼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坐院子里,这太阳不错。”陆遥提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行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三人自己动手搬出来小桌子和藤椅,方明华泡了一壶明前龙井,大家就在院子里喝茶聊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明华,你突然这种国企题材感兴趣?是不是像你前几年的写的《钢的琴》那本?”陆遥问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太一样,那本主要写企业改制后下岗工人的生存,这部跨度比较大,从六十年代写到现在,主题嘛,相对也积极一点。”方明华突然来了兴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给你们吟一首诗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说完清清嗓子朗诵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将站在工厂的高塔上或者站在汽包房上放声歌唱,


        

或者像柴可夫斯基那样将如歌的行板演奏在琴键上,


        

或者又像痖弦将如歌行板写在纸上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呵,还真有点重工业美学味道。”白苗立刻评价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嘿嘿.要不,我们摸几把?”方明华嘿嘿一笑,突然转换话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打麻将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们三人一块来,难道真就是看我写啥?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哈哈,知我们者明华也,今天不搓几把,怎么对得起这大好春光?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,就在小院子里里响起麻将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日子就这么晃晃悠悠过着,转眼就到了五月份,这部还没写完,方明华不得不动身前往兰州,因为第四届世界华语文学奖颁奖典礼要在那召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