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球作为新的边疆,唯一的看守者就是“前哨一号”。
在过去的几年之中,这座位于熔岩管内的月球基地不断的扩建着,而常驻宇航员也从最初的三人,扩大到现在的二十一人。
在空际空间的“地月快车”——方舟号投入使用之后,月球任务小组也在不断的增加着,在两个月前,任务小组直接突破了二十。
而今天是月球二十任务小组完成任务,返回地球的日子,这个任务小组的6名宇航员,除了指令长陈志远和驾驶员刘子雅之外,另外四名成员都是植物专家,他们一直在月球进行着种植试验。
根据任务要求,他们将在熔岩管内进行种植试验,并且最终将其变成“月球生态圈”,就像位于南极的“生态圈二号”一样,在那个与世隔绝的生态圈里,已经实现了植物的自我繁育。
六名宇航员依次进入“地月快车”的乘员舱,在舱门密封的瞬间,月球基地的控制系统开始接管方舟号。
随着倒数的方舟号的推进器点火,喷出尾焰,在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缓缓脱离月球表面。
在微弱的推力下,舱体平稳上升,穿越稀薄的月球外逸层,最终进入环月轨道,开始准备返航。
“启动返航程序。”
陈志远的声音冷静而沉稳。刘子雅的则调整姿态,确保返航完美实施,随着命令的下达,方舟号的主引擎点火,推动飞船脱离月球引力,进入了地月转移轨道。
经过数日的航行,飞船接近地球。蔚蓝的星球在视野中逐渐放大,而在地球轨道上,多次扩建后的国际空间站已经不再是一座普通空间站了——而是如同一座太空港口,巨大的太阳能帆板在阳光下闪烁,多个对接舱口停靠着不同类型的飞船——货运舱、无人运输飞船、轨道飞船等等。
为了降低发射成本,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选择了一个新的模式——以国际空际站做为中转站,大型登月飞船发射到太空后,在国际空间站停靠,然后从国际空间站进补充燃料,再进入地月转移轨道。
为此,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不断的利用普罗米修斯2型火箭,接连发射了多个大型轨道舱,而其中最大的就是登月飞船的母港
不过他最大的用途还是泊停“方舟号”,方舟号在这里泊停,然后宇航员搭乘其返程,至于矿石则由的专用的无人货运航天飞机运回地球,
飞船缓缓与国际空间站对接,舱门开启的瞬间,站内的工作人员已经等候多时。
“欢迎回家。”
空间站指挥官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。
六人在空间站进行短暂休整时,而他们乘坐的“方舟号”则在机械臂的帮助下,由舱外宇航员进行检修,下一月球任务时,他会从燃料补给区,由自动加注系统为其填充推进剂,从而执行月球任务。
经过多年的建设,国际空间站已不仅仅是近地轨道的实验室,更是地月航线的枢纽——登月飞船在这里停靠、补给,再出发,而宇航员只需搭乘常规火箭抵达空间站,再换乘专门的登月飞船,大幅降低了任务成本。
短暂的停留后,六人进入了“返回舱”——这种返回舱,是在早期太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,只不过它的重量更轻,成本更低,是由货运飞船带上太空,其发射成本相对较低,在没有航天飞机的情况下,它就是宇航员们返回地球的快车。
返回舱与国际空间站分离。舱体调整姿态,钟型飞船的钝头朝前,准备承受再入大气层时的剧烈摩擦。
“进入黑障区。”刘子雅报告道。
舱外温度急剧升高,等离子体包裹着返回舱,隔绝了一切通讯。几秒后,舱体冲破热障,降落伞顺利展开,返回舱以可控速度坠向太平洋预定溅落区。
远处的军舰早已锁定目标,雷达持续跟踪着返回舱的轨迹。数架直升机在安全距离外盘旋,随时准备救援。
“砰——!”
返回舱重重砸入海面,激起巨大的浪花,随后在海浪中上下浮动。舱门很快被打开,六月名宇航员依次爬出,迎接他们的是直升机旋翼的轰鸣和救援人员的呼喊。
几分钟后,他们被吊运至直升机上,舱门关闭,引擎轰鸣,直升机迅速爬升,朝着最近的陆地飞去。
他们的身后,返回舱仍漂浮在海面上,等待回收船的拖曳。与此同时,电视新闻里也报道着月球十九任务小组顺利返航的新闻。
而在这个新闻之中,一则关于外务部对埃塞俄比亚农业政策抨击的新闻,是毫不起眼的,事实上,也就只有情报人员才会注意到这样的新闻。
但是他们能够从这篇新闻之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呢?这恐怕就只有老天才知道。
对于他们会获得什么样的信息,李毅安一丁点儿都不关心。
之所以不关心,是因为这本身就是在释放一个信号,就是——对莫斯科的不满。
“先释放出一些信号,然后再实施行动。”
将九头蛇那边送来的报告放到一旁,李毅安看着儿子说道。
“奕轩,这件事接下来你就直接负责吧,以后多和九头蛇那边进行联系,毕竟他是我们的另一个拳头。”
这个另一个拳头指的不是sEA的,而是李毅安自己,他和调查部一样,都是直属于李毅安本人,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他们是独立于政府的存在。
只有把情报机构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才能够真正的掌握权利。
李奕轩点了点头,说道:
“我知道,以后我会常和柏林叔叔联系的。”
对于九头蛇他并不怎么了解,但他很清楚那是父亲手中的另一柄利剑。而现在父亲正在把它交给自己。
而埃塞俄比亚的行动就是一次考验。
“父亲,我们在埃塞俄比亚的行动底线是什么?是全力以赴?还是……”
“嗯……”
李毅安想了一下,然后看着儿子问道:
“你觉得呢?”
面对父亲的反问,李奕轩想了一下,然后说出了他的想法:
“从资金上来说,这个行动的大部分资金是由国际谷物公司提供的,在这种情况下,考虑到公司的利益应该全力以赴。
尽量速战速决,如此一来,即夺走了莫斯科的命根子,同样也得到了大片的农场。
从经济和政治上来说对我们是有利的。”
显然这样的分析是符合实际的,而且速战速决,一直都是sEA的所推崇的。而且这也符合资助者的利益,毕竟,公司资助行动是为了最后的回报,公司又不是慈善机构,怎么可能把几亿大洋英镑扔到水里打水漂呢?
不过说到这儿,李逸轩的话音稍微顿了一下,他看着父亲说道。
“但是,我并不建议这么做。”
李毅安好奇的看着儿子,问道。
“哦,为什么?”
“原因非常简单,第一,我们在当地并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,即便是直到现在,训练营中也仅仅只有1000多名武装人员,除非我们直接下场或者派遣雇佣兵。
否则从军事上来说根本就不具备速战速决的可能,况且在埃塞俄比亚还有苏联驻军,而且埃塞俄比亚政府军也是苏联军队训练和武装的,其战斗力也是极其可观的。
所以,速战速决……基本上没有任何可能。”
点了点头,李毅安示意他继续说下去。
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就要考虑另一种可能就是利用长期的游击战,让埃塞俄比亚政府军以及苏联陷入治安战的困境,就像是美国人在越南面对的困境一样。”
看着沉默不语的父亲,李奕轩接着说道:
“相比于占领埃塞俄比亚,我更倾向于把埃塞俄比亚变成一个放血机,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去一点点给莫斯科的放血。”
“那么你觉得苏联人一定会把他们的力量投入到埃塞俄比亚吗?”
“每年1000万t粮食对于苏联来说是极其重要的,这些粮食不需要他们使用外汇去购买,只需要用工业品就能够换回去,所以,无论如何他们都会竭尽全力保证埃塞俄比亚的粮食供应。”
李奕轩回答着父亲的问题后,稍微想了一下,然后又说道:
“当莫斯科把他们的力量消耗在埃塞俄比亚的时候,他们就很难在其他区域进行扩张。
毕竟所有的扩张都是需要资金作为后盾的。最终埃塞俄比亚会像越南一样一点点的耗尽苏联的财富。”
听着儿子的分析,李毅安不予置否的点了点头,他并没有立即表示赞同,而是直截了当的问道。
“那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帮助美国人赢得冷战了。”
面对父亲的问题,李奕轩用极其冷静的语言回答道。
“父亲,冷战最终是会有输家的,唯一的问题就是谁是输家?
或者说苏联有可能成为这场冷战的赢家吗?”
儿子的反问,让李毅安陷入了沉默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