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廷在承天门前召集文武百官,接着就是神机营出京,这么大的动静是瞒不住人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时间各种谣言四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什么又要打仗了,什么有地方造反了,还有人将其和朱标生病联系在一起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还好,大明这些年始终战争不断,百姓对于打仗并不畏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主要是一直打胜仗,大家对朝廷充满信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就有具体的消息传来,神机营是去救灾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???


        

所有人都一脑门问号,这是谁编造的谎言,也太不靠谱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而紧接着,衙门就派人上街宣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太上皇和太子殿下心怀百姓,不忍东南百姓受灾,特派神机营前往抗险救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百姓无需惊慌,也不要相信谣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下众人想不信都不行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就是震惊,各种震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然后……大家就分成了两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派是以基层百姓为主,自然是非常高兴,生活在大明实在是我们的福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派以官吏、读书人、商人等为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派军队救灾?太上皇糊涂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军队这么危险的东西,怎么能轻易出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匪过如梳,兵过如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太上皇也是战乱年代走出来的,难道就不懂这个道理?


        

大明的军纪确实比较严明,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让他们去救灾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两派还因此吵了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支持者认为反对派肉食者鄙,好日子过的太多忘记百姓死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你们能想到的东西,太上皇和太子就想不到?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不比你们聪明?


        

你们就是高高在上,不把下面的人当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反对派自然也不甘示弱,你们这些人目光短浅,知道什么?


        

百姓受灾很苦我们自然知道,可我们更知道军队的危险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历朝历代都不敢用军队赈灾,是他们不愿意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是不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太上皇是英明神武,可他在宫里,哪能及时了解东南情况?


        

等那边出事儿了再去解决,就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反正大家各执一词,谁都说服不了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在第三天,大明周报的加刊出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期的内容非常少,页数比往期少了四分之一还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内容也全是抗险救灾方面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一篇自然就是朱元璋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起,当年多惨,家人几乎死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到后来加入义军,一步步得天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自己当了皇帝,却不能忘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直在竭尽全力减轻百姓负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知道百姓有多苦,更知道面对灾祸百姓是多么脆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东南祸起他忧心如焚,决定派出军队去抗险救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相信大明的军队不同于前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明的军队也是穷苦人出身,是能理解他的决心,能承担起这个责任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于这篇文章,反对派依然嗤之以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太天真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也确实让一批人改变了想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论这么做会不会造成恶果,至少太上皇心怀万民是真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否则不会这么做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时间,许多人开始歌功颂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本就支持朝廷的底层百姓,更是山呼万岁,太上皇德被天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二篇是太子的文章,他直接给大家上了一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头讲了军队的起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不是大禹治水的故事,大禹治水才有了税收和军队,本就是陈景恪的一种话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历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来阅历广了,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远古时期人类茹毛饮血,面对种种危险,就分化出了一批人充当护卫,给族群提供武力保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时也是应急小分队,遇到灾难了他们去救援也是本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批人后来就拥有了一个身份,军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不过后来部落与部落的厮杀逐渐频繁,军队就专职战争了,救援属性逐渐被放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大明派军队赈灾是返本归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这篇文章是建立在推测之上的,没有什么实质性证据,并未获得大家的认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不过因为朱雄英太子的身份,也没多少人敢抨击就是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家选择了无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也确实有一部分人受到影响,认为很可能就是如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以方孝孺为首的唯物学派,认为这个推理非常符合历史发展规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他们的最终目的,不是支持朝廷的决策,而是试图以此证明太子是支持唯物学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于这种情况,朱雄英非常郁闷,嘴里骂骂咧咧,那些人没见识古板什么什么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心下莞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不管怎么说,他这篇文章的发表,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少告诉了世人,军队要具备守护万民的属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他还是以太子的身份来表明这个态度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未来的决策制定,以及军队的发展,都具有指导意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三篇文章就是出自陈景恪之手,主要阐述了这么做的意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然有危险,可一旦成功将能惠及万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与收获相比,这点险是值得冒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篇文章就成了交战的焦点,大家围绕值不值得冒险展开了讨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反对派认为不值得,且不论能不能成功,就算太上皇靠着威信做成了,以后的君主能压得住军方?


        

早晚有一天还是要出问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军队只管打仗的好,救灾救民那是文官系统的事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支持派则认为,大明要勇于尝试,一旦这条路走通了,且形成了规矩并深入人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后只需要按照惯性走就可以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远不要小瞧惯性对政治的影响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双方各执一词,谁都说服不了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总体来说,保守派还是占据上风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而面对这种争执,陈景恪却非常高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理越辩越明,通过这种讨论,能让更多人了解朝廷的深意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以前官吏、读书人、商人等有群体,普遍反对此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现在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改变了观点,认为朝廷敢于尝试是值得鼓励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——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要说影响力最大,对思想界意义最深远的文章,当属第四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篇文章是解缙和方孝孺联合署名发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未来被赋予了无数的意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文章先分析了明军创建过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元末大乱诸侯并起,当时的义军大多都出身穷苦人家,活不下去才造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而很多诸侯和义军,在掌握了权力之后就腐化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从被害者成为了加害者,肆意屠戮百姓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太上皇统帅的明军纪律最为严明,更是数次公开惩处欺压百姓的将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以说,明军从根子上就和其他军队不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看到这里,陈景恪差点没绷住笑出声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要说拍马屁,还得是文人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谁看了能不高兴?


        

在一定程度上,这也算是事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老朱的义军,确实是军纪最为严明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也只是相对而言,远没有文章描写的那么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话术吗,自然是为目的服务的,解缙和方孝孺吹嘘老朱是正常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毕竟他是大明创建者,也是当前的掌权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达成目的,必须要让他满意才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老朱看到这部分,自然是非常高兴的,连连说道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解缙和方孝孺还算有点眼光,知道咱为何能脱颖而出获得天下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正所谓图穷匕见,夸完老朱,他们才正式抛出自己的观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分析了历朝历代军队的特性,以此来证明大明军队的独特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核心的观点有两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明首先提出了大华夏概念,军队不在是为一家一人服务,而是为了天下社稷,为了华夏族群服务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看到这里,陈景恪不禁头皮发麻,这俩人是真踏马的找死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话也能说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偷偷打量老朱的表情,果然非常的不高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也许是前面的马屁起了作用,也有可能是陈景恪一直以来的影响,他并没有发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嘲讽了一句:“书生之见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让陈景恪松了口气,继而心中升起浓浓的喜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皇帝认可了,‘军队非一家一人之军队’这个概念,那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的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可以说是思想界一个巨大的进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也可以说是一次先贤思想的本意回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先贤在《六韬》里就明确提出:


        

天下者,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人之天下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是随着皇权的加强,这句话再也没有人敢公然提出来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力量强大,他们嘴里的‘天下人之天下’也是加了限定词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谓‘天下人’指的是士族,而不是万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来士族政治终结,这句话彻底没人敢提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时解缙和方孝孺重新提起这个观点,即便是夹杂在吹嘘朱元璋的词汇里面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可以说是冒着杀头危险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文章发表之后,解缙和方孝孺都写好了遗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中一封就是写给陈景恪的,向他道歉并求他尽可能保住家人性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等了足足一天,都没有锦衣卫上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两人相视大笑,成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取出遗书烧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远不要低估政治人物的敏锐,看到这篇文章这句话的时候,无数人都露出震惊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震撼程度,远超朝廷派神机营去赈济灾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话你也敢说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当年孟子被移出文庙的事情你们都忘了?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场血雨腥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而……等了一天一切风平浪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太不正常了,莫非是太上皇没有看到这篇文章?还是说没有留意到这句话?


        

有关系的人,开始四处走动打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怪他们敏感,而是这件事情的意义太过不一般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表面上它就是一句话,可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的崛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有人打听到了陈景恪头上,毕竟都知道他和皇家的关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自然也明白他们这么着急的原因,不过他也不能直接透漏皇帝的意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否则就是处事不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他只说了四个字:“书生意气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有这一句话就足够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书生意气?


        

书生意气好啊,可太好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天真的变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管为什么朱元璋的思想前后变化这么大,只要他变了就足够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高兴的当属理学派,圣王真的要诞生了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局面,莫非要再次出现了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谨慎的人采取了观望态度,但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做些什么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时间并还是太短,这句话的影响力还没有扩散开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目前大家的注意力,依然在军队赈灾上面,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着报纸的传播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出乎意料的地方来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地方上,普遍是支持朝廷政策人占上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更准确的说,大城市反对派占上风,小城市支持派占上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面对这种情况,老朱的看法很简单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城里人日子过的好,忘了当年的苦,该让他们也吃吃苦头才对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叹息一声,说道:“有这方面的原因,但不尽然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乡下人见识少,没有那么多看法,他们更愿意相信朝廷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说难听点更容易盲从和被裹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城里人见多识广,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他们能看到这么做的坏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然后在面对抉择的时候,他们更懂得趋吉避凶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老朱对这个回答显然很不满意,冷哼一声道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城里人多奸诈之徒,不可过于信重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唯有苦笑,老朱的话也不能说有错,但确实太偏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好,朱雄英比较冷静,若有所思的说道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所以治理城镇和乡村,要采用不同的策略,不能一概而论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欣慰的道:“是这个道理,要因势利导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点点头,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谈论,也要等到调查过后,掌握了一定的数据才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说这个,很难说到点子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转而说道:“这一期的报纸应该送到神机营了吧,不知道将士们有何看法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说道:“我已经派锦衣卫快马加鞭追赶,应该快要送到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过也不能只盯着神机营,别的军队也要展开相应的宣传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点点头,说道:“我已经给抚慰使下达命令,让他们围绕神机营进行宣传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最近几期的报纸,必须要读给所有将士们听,务必让他们领会到朝廷的深意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着两人讨论国家大事,老朱在一旁默然不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当目光扫过一份奏疏的时候,眼睛里浮出暴虐之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乖孙啊,咱不是恋权,是想利用这次掌权的机会,为你扫除最大的一个障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个之前被有意忽视,却又绝对无法绕过的障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