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朱标在朝堂宣布大分封计划的时候,群臣出乎意料的平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没有惊讶,没有讨论,也没有反对声,似乎大家早就知道了这一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标高高在上,大家看不清他的脸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能隐约看到,面色非常的平静,似乎也早就料到了这一切一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心下了然,事情到了这一步,其实已经相当于是明牌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要不傻都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太上皇以大分封换取了勋贵集团对变革的支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之前的种种疑惑全都有了答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勋贵集团不是愚忠,也不是大公无私,而是有更大的利益在前面等着他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去年报纸上引导舆论的那几篇文章,很明显是为大分封造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是以前,群臣肯定会反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么大的事情,太上皇怎么能自己就决定了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况且,分封异性诸侯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,大明怎么能开历史的倒车?


        

但经历了那么多事情,尤其是不久前才刚刚发生的勋贵大清洗,让群臣开始冷静思考这个问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他们不冷静也不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太上皇承诺,当今皇上提前那么久开始做铺垫,无不说明大分封势在必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太上皇的性格大家都懂,和他唱反调没有任何意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与其反对,还不如思考一下怎么补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仔细想想,或许大分封还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大明本土来说,解决了勋贵集团的隐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外来说,诸侯王能起到‘尊王攘夷’的作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能更加有效的教化蛮夷,最终实现大华夏理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多的不说,大分封制度只要能让大明国祚,延续四百年就足够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什么万世不灭的王朝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嘴上说说就行了,你还真信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能延续四百年,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后……相信后人的智慧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更何况,几百年后四周全都是华夏一份子,肉就是烂也是烂在锅里,不会便宜了外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此,群臣完成了自我说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朱标宣布大分封计划,他们非常平静的接受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条件接受,接着就有人站出来提出了几条限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为大明计,要确定哪些土地可以分,哪些土地不能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且必须将此规定写入大明律和《皇明祖训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条建议正中朱标下怀,他当即就让人拿出一幅神州(亚洲)地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场和群臣商议,哪里需要被列为不封之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终确定,北到北海,西到伊丽水(伊犁河谷),西南以高原为界,南方以中南半岛为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崖岛、澎湖列岛、淡马锡等等,也同样是不封之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东边的边界线没这么划分,实在是没几个适合生存的大型岛屿,默认这一整片地域为不封之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东北方向,以鸭绿江为界限,半岛属于朝鲜王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余岛屿包括耽罗岛(济州岛)、对马岛等等,全都直属于朝廷所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朝鲜王国的同化计划,目前条件并不成熟,还需要慢慢执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能说,等以后看情况再说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更远的苦叶岛、虾夷岛等,将来会分封给诸侯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所谓不封之地,其实只是大致的轮廓,并没有如前世那般,精细到一厘一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这个边界线,是数年前陈景恪就画好的,现在只是借着朱标的嘴说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实话,对于这个地盘,老朱和朱标都觉得有点大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别的不说,北海那种苦寒之地,想要实现统治实在太难,还不如分封出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包括西域、高原,这种贫瘠之地有啥用?


        

分封出去干干净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用两个理由说服了他们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其一战略价值,高原是西南门户,又是神州最大的水源地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当年大唐何等强盛,唯独在吐蕃面前吃了瘪,就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西域是扼守西方的通道,是大明的路上咽喉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大明作为天朝上国,岂有将咽喉置于人手的道理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事关国家安危,纵使亲王亦不可信任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本来他以为,老朱听到这话会很生气,哪知道并没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老朱非常支持这个决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打铁还需自身硬,岂能将命脉交给别人,这些地方必须朝廷直接掌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但你为何如此执着于北海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顿了一下,说道:“为了水,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宝库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未来有一天,我们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,或许就能修建一条从北海到中原的运河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以北海之水,缓解北方的旱情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这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这个计划,老朱和朱标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地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北海到中原的运河?你闹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知道,目前来看这个计划确实天方夜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如南水北调一样,古代谁会相信能完成这样宏伟的工程?


        

总不能说我是穿越者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理由,他索性就耍起了无赖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这是我对未来的期许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将来我们的生产力达到了,子孙想要修建一条运河,发现北海被分封出去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他们肯定会很无奈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不想被子孙指着脊梁骨骂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见他都如此说了,老朱和朱标也就没在说什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封就不封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反正北海那地儿的环境太过恶劣,也确实不适合建立封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,也不算什么大问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不了就当成羁縻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我没有办法实现有效统治,别人也别想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谁占了我就打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把敌人打跑了我再撤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能起到练兵的效果,想必军方会很喜欢这个局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到这里,老朱心中一动,说道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着呀,北海必须要留着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标有些摸不着头脑,问道:“您想到什么了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老朱说道:“你想啊,未来周边全都是藩属国,大明的军队不就没事儿干了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国无外敌者,国恒亡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一支军队长时间不打仗,就会变成花架子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况且军功爵制,不打仗哪来的军功?将士们也不会答应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必须要留出一个方向,给军队练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北海就不错,苦寒之地不适合建立封国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大明可以在那里建立一座军镇,将各军轮流抽调过去驻守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标也高兴的道:“好主意,经常活跃在那里的罗刹人,实力也不算强,最适合用来磨练军队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不禁眼前一亮,老朱果然不愧是老朱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玩敌养寇的把戏,运用的如此娴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可以在北海建立一座军事重镇,围绕军镇进行发展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等时机成熟,就划分郡县派遣流官进行治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事情就此定下,北海这个苦寒之地也成了不封之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群臣并不知道这一点,他们对这个不封之地的范围,既满意又有些头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满意的地方在于,如此分封确实将‘尊王攘夷’属性发挥到极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藩属国纵使发展起来,也很难对大明本土造成直接威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头疼的地方在于,不封之地的范围太大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和老朱、朱标有着相似的想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伊丽水留下还情有可原,毕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,可高原和北海有啥用?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朱标也有借口来敷衍他们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高原是吐蕃藩司之地,朝廷怎能随意分封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至于北海,苦寒之地将谁封过去都无异于流放,大明岂能苛待有功之臣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理由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高原上的藩司好不容易才臣服,不能因为分封将人家给逼反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,就当他们不存在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北海……算了,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无数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将心比心,谁也不想去那地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两个地方解决,剩下的就不是问题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群臣集体通过了这项决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之后朱元璋亲自出面,将不封之地写在了皇明祖训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刑部也将这幅地图,写在了大明律里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了不封之地,群臣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条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藩属国的世子,必须来大明接受教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也正合朱标的意,于是顺水推舟,让藩属国世子在大明进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诸侯王的子嗣,未在大明学习过的,不得继承国主之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学习什么,教材其实也是早就准备好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此之外,还有什么根本法、货币等等,也一并在朝堂上提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群臣见皇帝准备的如此充分,就更加明白,这是早有预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反而让他们放下心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朱标拿出来的许多政策,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按照这种规矩来建立藩属体系,对大明来说还真是一件好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具体如何分封,朝会上并没有讨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磨刀不误砍柴工,先把大方针确定,再把规章制度完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之后再进行分封也不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朱标也明确表示了,第一步就是在南洋分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五个亲王国,五个侯国,十个伯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具体名额都有谁,等后续通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退朝之后,大分封之事迅速传遍天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朝野对此自然是议论纷纷,但得益于之前的宣传,反对的人并不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家对勋贵也是充满了羡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可是实打实的诸侯王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能够建立宗庙,光宗耀祖莫过于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刚刚经历过大清洗,惊魂未定的勋贵集团,听到这个消息后悬着的心都放回了肚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家都明白,大分封意味着清洗的结束,活下来的人都安全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这次的教训却足够刻骨铭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剩下的勋贵都变得低调本分起来,在礼部和吏部的书院建成后,纷纷将自家子弟送进去学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多轮休的,自己也主动要求进去学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此老朱非常的满意,人呐,就得时不时敲打一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于广大将士们来说,大分封的消息无疑就是一记兴奋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是最高剂量的那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个个眼珠子都红了,看谁都像敌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内部重新稳定下来,朱标下令各军回到自己的防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这条命令主要是下给朱棡和朱棣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两人刚刚带兵回到防区,就被部下集体找上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兄弟们的大刀已经饥渴饥渴难耐了,打一仗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棣二话不说,率十万大军向狼居胥山杀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早就被打残了的北元也速迭儿,连夜率领余部逃窜,连沿途袭扰都不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要知道,没有了后勤的拖累,朱棣就干四件事,吃饭、睡觉、修碉堡、打北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年北元实在是被打怕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次,他在狼居胥山洗劫了一番,又仿照霍去病进行祭天,之后施施然的班师回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另一边朱棡考虑的就比较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按照计划,最迟明年年初他就要出兵收复西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此之前,必须要解决河西走廊的安全问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河西威胁最大的,无疑就是斡亦剌(瓦剌)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斡亦剌很狡猾,自从北元溃败,他们表现的就很恭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前年,朱棡派人和他们进行了一次‘友好交流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结果就是斡亦剌变得更加谦卑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年大明的主要精力,都放在了北元上,也没有怎么理会他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就给了斡亦剌成长的空间和时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大量北元人为了躲避战乱,逃到斡亦剌寻求庇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消彼长之下,他们的实力增长非常迅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人口和铁骑,就是一个势力的胆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棡很清楚,强大起来的斡亦剌,内心里对大明并不是很恭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他们也没胆量与大明为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更希望和大明平等相处,表面上我承认你是宗主国,然后大家互不干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棡可不是那种无脑之人,他很清楚历史上草原部族是如何壮大,如何威胁中原王朝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弱小时候臣服,躲的远远的休养生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抓住机会一跃成为草原霸主,紧接着就南下劫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他看来,目前草原上最符合这个标准的势力,就是斡亦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既然你有威胁,那就不能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论是为了河西走廊的安全,还是为了未来大明的安全,都必须要将斡亦剌打残乃至消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部下的将士们因为大分封战意高昂,他也顺水推舟宣布对斡亦剌开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作为塞王,他是要有权力先斩后奏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之后大军兵分三路,向着斡亦剌部杀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——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世界是多线发展的,大明这边纷纷扰扰,外面也一样不消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燕王府如期对次大陆发起了战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