效率低?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马上听出了画外音,问道:“你想到什么好法子了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蒋登贵也很是惊讶,他自然是知道陈景恪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近一年,关于这位驸马都尉的传闻非常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最让他关注的,还是滑轮组、轴承和飞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能想出这种东西,定然是懂手艺之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即便如此,他心中也很是不以为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军器局都是最顶尖的工匠,所生产的东西,又是各自最擅长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每天都要生产几十件,这么多年下来有多娴熟可想而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毫不夸张的说,闭着眼睛都能把东西给弄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不信有人还能提高效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他也不敢得罪陈景恪,只是以请教的语气说道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知陈伴读有何指教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知道他不信,也没有多做解释,而是先让人回宫里取一套度量衡工具过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是他给形学研究班制作的测量工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套工具,将来会作为理科学院标准器具使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着理科的发展,必然会成为通用的度量衡工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眼下他要做的事情,就离不开统一的测量工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他准备先在军器局推广一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等待的过程中,他也没有闲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找来一套鞍辔,让工匠详细为他介绍了结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他尝试着将各个结构分拆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完成这一步,又挑选了几个普通工匠,让他们每人负责一个结构的生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挑选了几个人负责运送材料、零部件,还有人负责组装,有人负责质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众人都很疑惑,每人生产一个结构,就能提高效率了?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依然没有解释,也没有让他们立即就开始制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是等到测量工具取过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让人照着模板制作了几套,分发给他挑选出来的那几个工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要求他们必须按照规格,生产出标准大小的零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是的,陈景恪准备推广流水线生产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刚才参观的时候,他发现工匠要自己生产大部分零件,然后再自己组装成鞍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凡知道流水线生产法的人,都知道这种生产方式有多繁琐,效率有多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就决定,先从这里着手进行改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流水线生产法,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否则零件规格不一样,也是组装不起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他才会让人回宫里取测量工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还不算完,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明白,流水线生产法的先进之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又找来同样人数的熟练工匠,和流水线普通工匠做对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且他还提出了奖赏激励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赢的一方,每人奖赏十文钱,当场发放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十文钱,对陈景恪他们来说,根本就不值一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的那啥一点,十文钱的小钞掉在地上,他们都懒得弯腰去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这些工匠们的眼睛,顿时就亮了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他们来说,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忙碌一个月,都不一定能存下十文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本来只是一场无所谓的比试,现在每个人眼睛里都冒出了火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钱,我们势在必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对此也非常满意,要的就是这个效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是他不想多给奖赏,而是给的多了工匠们也保不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十文钱虽少,却能实实在在的,落到他们自己的口袋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着一声令下,两组工匠火速行动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正所谓行家一出手,就知道有没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群熟练工匠动作非常麻溜,看他们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速度自然也是非常快的,没一会儿鞍辔的雏形就出现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挑选的那一批工匠,技术确实很普通,和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样一个零件,对面已经制作好,去制作下一个零件了,这边才弄了一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好不容易制作出一个零件,还要用尺子测量数据,然后进行修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任谁看,他们都输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而,当三五个零件之后,他们的制作速度开始提了上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着制作的零件越多,速度就越快,精度也越来越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后所有的零部件,都被送到组装人员手里,快速成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众人的目光,也渐渐被流水线组吸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任谁都能看得出,他们已经开始占优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让众人简直不敢相信,一群技术娴熟的老工匠,效率竟然不如几个普通工匠?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多数人都想不明白,为什么会这样?


        

明明老工匠生产每一个零部件的速度,都比对方要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何效率反而落后了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蒋登贵等人毕竟不是普通工匠,作为管理人员,渐渐的看出了一点门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分拆制作,每个人只需要负责一个零部件,一旦上手效率会越来越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正所谓,唯手熟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起一个人负责大部分零部件,效率可不就是要提高数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越是了解,他们就越是感到震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陈伴读也太妖孽了吧?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在这里转了一圈,竟然就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?


        

接下来的比赛已经毫无悬念,流水线组以碾压优势获得胜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众工匠都感到不可思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群能工巧匠,竟然输给了一群二把刀?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事实就摆在眼前,由不得他们不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自然知道,二把刀能获胜,靠的就是那个分拆制作方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提出这个方法的陈景恪,彻底心服口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难怪能当太孙伴读,实在太厉害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蒋登贵立即出来,鞠躬道:“陈伴读,下官请于军器局推广此法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颔首道:“我将这流水线法拿出来,就是希望能得到推广,你尽管使用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蒋登贵大喜:“谢陈伴读赐法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:“流水线法……确实和流水一样,名字很贴切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徐妙锦崇拜的道:“陈伴读能创出此法,真学究天人也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摇摇头道:“此法非我所创,秦朝时期就已经有了,只是后来失传了而已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祖宗之法,我可不敢据为己有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惊讶的道:“秦朝就有这流水线法了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说道:“是的,秦能灭六国一统天下,靠的可不仅仅是法制变革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他们掌握着许多高明的技术,在生产力上远超其他六国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最终靠着综合国力,完成了大一统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点点头,没有再说什么,而是对蒋登贵说道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既然有了流水线法,就尽快落实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只是生产鞍辔,别的器具生产也可以效仿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蒋登贵连忙道:“是,臣这就安排人去做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接下来,陈景恪为他们具体介绍了流水线生产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特别强调了一点,就是标准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先有标准,然后才有流水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也是为何他要先弄度量衡工具的原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蒋登贵将这些一一熟记于心,以免将来犯不必要的错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将这些处理完,众人终于来到了生产火器的地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次陈景恪没有再拐弯抹角,而是直接将火药和火器的原理,告诉一众工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就针对现有问题,提出了改良措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首先是火药,对原材料进行了提纯,并拿出了颗粒火药的制作方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时的蒋登贵,已经完全被陈景恪折服,对他的话言听计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更何况,根据经验,他也能判断出颗粒火药的优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之后就是火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拿出了自己‘设计’的新式火铳和火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火绳枪到火遂枪,再到定装纸壳弹……火炮方面也差不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还对炮弹提出了两种改良:


        

一种是在现有的圆形炮弹上,加个木头底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有一个,是直接将炮弹做成圆锥形状,加一个小尾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新样式火铳火炮,暂时打造不出来,无法验证威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炮弹这个很简单,马上开工浇铸了一批圆锥形炮弹,又找来一批圆形炮弹假装木质底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众人来到试验场,进行试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轰轰轰……”震耳欲聋的声音响起,脚下的大地都在震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、陈景恪早就见过放炮,到还没什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徐妙锦本就年龄小,还是第一次见放炮,吓的紧紧贴着朱雄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把朱雄英给心疼坏了,伸手捂住她的耳朵,不停的安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试射数据就出来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样的炮,同样的火药,圆锥形的炮弹射程最远,命中率也最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次是加了木底座的炮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之前普遍使用的圆球炮弹,不论是射程还是命中率,都被甩在了后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信邪的蒋登贵等人,进行了多次试验,最终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结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改变一下炮弹的形状,竟然就能有如此明显的改变,再次让众人感到不可思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蒋登贵想到更多,炮弹都有如此明显的改变,那新火铳和新火炮的威力又该有多大?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也没有吝啬,开始详细的为火器工匠们,讲解火器的各种原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多东西工匠能听懂,很多东西他们就是有听没有懂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也没有强迫他们去理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目前来说,知其然就已经足够了,无需知其所以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——


        

今天发生的事情,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桌案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看到陈景恪弄出流水线生产法,又改良火器,他表情平淡一点都不觉得奇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认识这么久,他已经习惯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既然主动提出要去军器局,那肯定是有所想法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根据他以往的风格,这个改变还会非常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这个结果,不过是有一次印证了猜测罢了,没什么值得奇怪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更加好奇的是另外一样东西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万物之理,理科,力学……真想早点看看,这到底是什么东西,为何如此的神奇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他就收起好奇心,下令军器局全力研究新式火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军器局发生的事情,很快就穿了出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文管集团的关注点,是太孙给所有工匠发棉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太仁慈了,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明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新一轮的吹捧又开始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武将一方则更关注火器改良,接下来几天,不少将领来到军器局,亲眼看看新炮弹的威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连徐达都没能例外,他来的还是最快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时第一批颗粒火药正好制作完成,新火药新炮弹,威力比之上次又有所提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亲眼目睹了改良后的火器威力,军方将领都非常兴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催促军器局加紧生产颗粒火药和新炮弹,至于新式火器的研究,也不能落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不用他们催促,蒋登贵已经抽调了最优秀的火器工匠,一起研究新式火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也没有置身事外,几乎有空就去军器局,和工匠们一起研究新式火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期间又出手改良了许多工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约半个月后,第一把火绳枪问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试射之后,威力确实比三眼铳要强太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,放下政务带着徐达等人,一起来到靶场查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看到新式火铳,一击就将百米外的靶子击穿,众人无不为之感到震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当即下令,加快研究新式火器,尽快使其投入实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命令兵部和五军都督府,组建专门的火器军队,神机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前世由朱棣建立的神机营,提前了近二十年,被老朱给弄了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再次被抓了壮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新式火铳是你设计的,肯定比别人更了解使用方法,过来献计献策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实话,他对这玩意儿了解也不多,连前世的普通军迷都不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和这个时代的人一比,简直就是火器大宗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将前世听说过火器使用方法写了下来,交给了朱元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训练短枪的姿势,比如三段式射击,比如炮兵的反斜面作战等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果不其然,再次镇住了老朱等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一杆火绳铳虽然造出来了,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量产了,很多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接下来就要一点点试验,总结出最佳口径,最佳装药量,射击寿命等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,这些数据只能靠无数次的试验来摸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陈景恪的工作,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工匠们已经知道新式火铳是怎么回事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续的试验,以及燧发枪等的研究,他们已经可以自己进行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接下来,他将更多的时间,投入到了理科基础教材的编写中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去军器局的次数则越来越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在他忙碌的时候,朝廷也没有闲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马上就要过年,各部门都在忙着总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这都不是最紧要的,眼下最为人瞩目的,是攻打辽东之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去年就计划好的战事,因为陈景恪的突发奇想推辞了足足一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年大明可没闲着,一直在调集军需物资,训练军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眼下时机终于成熟,朱元璋正式下令攻打辽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