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老朱的沮丧来的快,去的更快,下一刻就变成了欣慰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看来你对经济一道的了解更深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标谦虚的道:“经济一道博大精深,我才只不过懂了一些皮毛而已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笑道:“眼下皮毛就已经足够了,况且你是君,不用什么都懂很深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足够了,别的事情交给懂行的人去做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标点点头:“是,最近确实找到了几个不错的苗子,我正好好培养他们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最近我在带着他们研究赋税,争取早日制定出更合适的税法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不确定的道:“要收商税了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标斟酌了一下,才说道:“不只是商业税,是整个赋税体系可能都要变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而且我以为,近几年不征收商业税会更好一点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疑惑的道:“哦,为何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标解释道:“天下动乱数十年,大明建国才十六年,百废待兴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免税能刺激商业发展,而商业兴旺能带动百业兴旺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半懂不懂,不过也没追问,而是说道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那也要让天下人知道,商人也应该纳税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现在不交税,是朝廷在照顾他们,免得他们认为理所应当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标说道:“是这个理,若让他们以为不交税是理所应当的,以后再收税恐怕有些人心生怨愤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杀气腾腾的道:“谁敢有怨言,就休怪咱不客气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标没有说什么,以前他就觉得单纯的杀戮解决不了问题,现在更是如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老爷子戎马一生,习惯了用刀解决问题,没必要和他争个对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更何况,有时候用刀确实更加直接简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两人又聊了一会儿,朱标就离开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看着儿子离开的背影,朱元璋很是欣慰,越来越像是一位君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前是自己教导他,现在反而是自己有些跟不上他的想法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包括这个世界,他也觉得越来越陌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货币他还能勉强听懂,经济之道就完全超出他的理解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如方才朱标说,用宝钞来观察地方经济情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感觉自己有些懂了,但仔细一想,还是稀里糊涂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前他总是乾纲独断,现在每一个重大决定,都会下意识的找朱标商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生怕自己太想当然,犯下什么错误,影响到他的布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开始他确实很惶恐,但慢慢的也就接受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他能接受的原因是,他的儿子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否则他必然会出手,将世界拉回自己熟悉节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陌生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仔细想想,是陈景恪出现之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人突然冒出来,先是拯救了他的大孙,又救了他的妻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怀有一身独特的本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派了很多人去查陈景恪的过往,很简单,简单的像是一张白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越是如此,他就越疑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景恪那一身本领是哪来的?


        

爱读书?天赋高?


        

就算他天赋再高,再喜欢读书,也不可能自己领悟这些东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纵使有名师手把手教,也不可能在短短数年时间,就培养出如此出色的弟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也有想过,会不会陈景恪并非陈远的儿子?


        

可这个想法马上就不攻自破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父子俩长的有五六分相似,而且随着年龄增长,陈景恪越来越像陈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俩人往那一站,没人会怀疑他们的关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终他只能将一切都归于宿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要是姓朱多好啊,朱元璋不无遗憾的想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现在也还不错,陈景恪和皇家关系越来越亲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关键是从不敝帚自珍,愿意将自己的能力传授给他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也是他能容忍陈景恪的另一个原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手不经意间,碰倒了桌案上厚厚一摞奏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没有去捡,看着倒塌的奏疏,目光闪过一丝冷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全是弹劾毛骧的,每天都会收到几十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些是风闻奏事,写的乱七八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更多是有确凿证据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以说,如果将这些全部坐实,能将毛骧九族来回诛杀好几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朱元璋统统压了下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还不是收拾毛骧的时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要利用毛骧,将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全部砸碎,为朱标的改革扫清障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效果是很显著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金钞局能这么容易就被地方衙门接受,就得益于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这些还不够,明知道朝廷要提振百姓对宝钞的信心,还有人敢私下打压从中牟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明杀的还不够狠,地方依然有势力在试图对抗朝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要将这些统统撕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处理毛骧,至少要等到税务革新之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到时候由太子出面,将毛骧及其党羽收拾了,再改组锦衣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将获得朝野的一致称赞和支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么做会让自己落下骂名,可那又如何?


        

咱就是要为标儿扫清障碍,将一个完整的大明交给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将来他一定会比咱强,会成为人们口中的圣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咱的乖孙也是,肯定是明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曹操,曹操就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刚想到这里,就听孙福在门外小心翼翼的道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陛下,太孙来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脸上的阴霾消失,换成了宠溺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哎呀,乖孙来了,快进来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脚下生风,一溜烟来到他身边:“皇爷爷,您找我呀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慈祥的道:“皇爷爷也没什么事情,就是想看看你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对了,最近伱爹要有大动作,你多往他那里去几趟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好好看,好好学,会让你受益无穷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已经和叶先生说好了,你不用担心他那里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兴奋的道:“要开始兑换宝钞了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点点头,又摇摇头:“不全是,你爹要做的事情比这还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有些惊讶,比这还大?那是什么事情?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又说道:“如果有什么不懂的,你就去问问陈景恪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雄英先是不解,马上就醒悟,这是要自己充当传话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为何不直接问陈景恪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也没有解释,朱标自然会去找陈景恪讨论,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培养朱雄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传话的过程中,他也会下意识的思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而加深他对这些问题的印象,有助于他的学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,而不是直接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是因为有些问题晦涩难懂,学起来也很枯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通过这种方法,能让教学变得更有趣一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又检查了朱雄英的课业,老朱结束了这次谈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拿出自己刚才写的那幅字,递给朱雄英: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将这幅字给陈景恪吧,就说是我送他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