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初十,汴京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,都掀起了一波“裁官讨论热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取仕减额,门荫改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接下来似乎顺理成章就应该施行“大裁官”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真宗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宋便出现了严重的冗官问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官衙臃肿、俸禄支出过多,吃空饷者越来越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庆历新政时,范仲淹主张施行:明黜陟、抑侥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就是为了降低官员数量,提升官员质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因反对者势力过于强大,开展没多久便名存实亡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全宋变法以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有百日考成法鞭策官员上进,也使得一部分官员被淘汰致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只能称得上是小打小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朝廷欲去冗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必须蓄大力,从合并官衙和裁减官职开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几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汴京城的许多官员都盯着变法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要看一看变法司将会出台一套什么样的策略,到底会是急如雷霆还是缓缓图之?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十月十九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秋风瑟瑟,天气逐渐转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城中草叶,青绿转鹅黄,不断凋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官员们本以为变法司会趁热打铁,立即推行裁减冗官之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哪曾想没有任何动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些官员,茶不思饭不想,急得团团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每一名官员心中都已非常清楚,自己有多大概率被裁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官政绩摆着,百日考成策的政绩摆着,自己对朝廷的贡献摆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一直居于末尾,那定然会在裁减之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些心情忐忑的官员还借着其他由头,去套了一番富弼、范仲淹、苏良等人的话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得到的回复皆是:无可告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有官员入禁中,没话找话,意在从赵祯的口里得到一些消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赵祯回复是:一切以朝廷诏令为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祯此话,更是令许多官员焦灼不安,夜夜难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生怕自己一睁眼就被迫致仕,变成平民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十月二十日,汴京城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夜微微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座外在看上去非常不起眼,但内在装修极为豪奢的宅院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名年约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只身坐在客厅内,面无表情地饮着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人名为崔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乃是当下的祠部郎中,任三司户部判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为官能力非常一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为三司使王尧臣所喜,更是被王安石称作“户部隐形人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得益于吕夷简学生的身份,前几年官运亨通,才做了三司户部判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加上有个“敦厚务实”的名头撑着,才未被降职外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隐隐觉得,若朝廷真欲大势裁冗官,他定然会被裁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个身材肥胖、也是年约四十岁的中年人走了过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看到崔宏后,环顾四周,疑惑道:“崔兄,怎么回事?今夜竟无歌舞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此人名为丘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官居殿中丞,当下在史馆供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丘裕与崔宏乃是勾栏之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二人都喜歌伎,便合资偷偷买下了这样一个院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每月的初十、二十和月末最后一日,都会来此享受一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二人在衙门都是一副“忠厚老实人”形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贪财、不好色,能力虽一般,但在同僚眼里,为人敦厚,品性无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私底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二人的娱乐生活,花样频出,一直走在汴京城勾栏风尚的最前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今晚,轮到崔宏准备歌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丘裕一看一个女子都没有,甚至连酒菜都没有,不由得皱起眉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缓缓挺起胸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丘兄,朝廷马上就要大规模裁官了,恐怕你我二人都在被裁之列,你还有闲情逸致欣赏歌舞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丘裕无奈一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崔兄,朝廷真要让我们提前致仕,我有何法?只能享受一日是一日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,我们要想办法自救。”崔宏摇了摇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自救?崔兄,就凭你我二人的官职和朝堂的人脉,莫说去找富相、范相说情,恐怕连王安石与司马光都见不到。如何自救?”丘裕一脸无奈地靠在椅子上,浑身的肥肉乱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轻呡一口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依照变法司那些官员的能力,写一道裁官之策,两三日足矣,怎会耗费半個月还未颁行。迟迟未出,只有一种可能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什么可能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官家和变法司的官员们都在观察朝官们的反应。此事涉及朝堂稳定,莫说有一半官员反对,即使有两三成,恐怕官家便不敢大力裁官了。汴京城的官员只要成势,地方州府的官员就会闹得更猛更凶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可是当下的情况很糟糕啊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官员们人人自危,但却无人敢站出来称裁官危害我大宋的江山社稷。一旦裁官之策出炉,再反对恐怕就晚了。我相信,当下只要有官员站出来反对,且反对得足够激烈,就能逼得朝廷不敢大规模裁官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说罢,崔宏看向丘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丘裕揉了揉胖乎乎的双下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崔……崔兄,你不会觉得咱俩站出来反对,就可力挽狂澜了吧!你要知道,强如仁寿郡太夫人都被官家骂得回家哭了三日,我们这两个小官员反对,那……那不是找死吗?本来最多就是致仕,若因反对而成徒刑或流放就糟糕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哼,没出息!官小怎么了,恰恰相反,小官员更能掀起大风浪,因为涉及的人多,造成的动静就更大。我有一计,既不需要咱们两个冲在最前面,又能逼得朝廷不敢大规模裁官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崔兄,你……你细讲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刻钟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丘裕一脸崇拜地看向崔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崔兄,此……此乃神计呀,绝对能成功。依你之才,日后完全可拜相啊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淡淡一笑,道:“我也就是不爱争,若真倾心思索变法之策,朝堂宠臣哪里会是他苏良苏景明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刻,皇城司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座由多名禁兵把守的宅院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群群吏员翻阅着汴京城官员们的政绩文书,百日考成的政绩,写写画画,忙得不可开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的节奏,已经持续半个月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根据官家的《省官策》要求:两年内,必须裁减三成官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变法司经过讨论后,决定先啃硬骨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将汴京城中适用于裁减标准的官员先行裁掉,并将职能相近的衙门合并,多余的官职废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到时,直接宣布被裁减的官员名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变法司之所以这样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乃是因为若先公告裁官标准,而后再令人核查,官员们易弄虚作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根据这三年来的政绩和百日考成策的成绩来确定人员名单,无疑是最迅速和真实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名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将先由皇城司探查信息的吏员整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交给台谏核查,台谏再汇总到变法司,变法司再交给中书与官家确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预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概十月底或十一月初,才会出结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外面所传扬的,官家和变法司乃是在观察官员们的反应,而后才敢定夺,纯属误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下的大宋,上到汴京下到地方州府都相当稳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裁减冗官,不过就是去除一棵大树上的腐朽枝叶,根本伤不到根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十月二十五日,入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汴京城城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雀门街西北的一座茶馆包间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户部判官崔宏和殿中丞丘裕坐在主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有五名官员坐在两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五名官员分别是:国子监博士周游相、讲议司冗官检讨文字钱辅、殿中省主簿刘大林、编修会要所编修楚彦、太府寺主簿白一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五人乃是崔宏和丘裕寻来的,也是抵制裁官之策的主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五名官员的共同特征是:官阶都在七八品左右,政绩很差,家中负担很重。若被迫致仕,几乎就是要了他们的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开门见山地说道:“诸位,考虑的如何了?若无异议,明日便行动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崔判官,我们这样做,会不会被朝廷定义为反对变法,然后遭到严惩严罚呢?”向来胆小的国子监博士周游相问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笑着摇了摇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周博士,看来伱还是没有听懂本官的解释啊!五位乃是为天下即将被裁减的官员发声,代表的是正义,是为了我大宋江山的稳固。五位做完此事后,不但不会受罚,还会名扬天下,甚至让很多官员都欠下五位一个人情,未来,你们的仕途将格外顺利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官家若……若还是一意孤行,不信这一套怎么办?”又有人问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信?官家向来仁善,且绝对不愿背上暴君之名,他绝对不可能在许多底层官员的反对下,一意孤行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崔判官,明日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在又有人准备开口询问时,崔宏顿时有些烦了,直接打断了他的话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五位,不要再犹豫了,该讲的,本官已经都告诉你们了,此事若成,咱们就继续吃香的喝辣的的。若不想做,你们也想一想自己的结局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周博士,你有子八人、有女五人,若提前致仕,恐怕凭借你现在的积蓄,连五个女儿的嫁妆都凑不齐,这样的日子你愿意过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刘主簿,你家族有三十多个老幼,可都指望着你生活呢,你若致仕,他们该如何活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准确地拿捏住了每个人的软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好,我们干了!”众人端起茶杯,一饮而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即,五人便迅速离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此计,名为:秋日跳汴河,假死以明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具体内容是——


        

明日午后,这五名官员会命人将他们的联名绝命书送到中书省,与此同时,身穿官服,集体跳汴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告诉他们,五人跳河后,立即就会有人救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让他们以此方式,反对朝廷裁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五人,而这五人还愿意跳汴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方面是因这五人家中开销甚大,若致仕,根本养不起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五人代表着大宋的底层官员们。他们若以死反对,各地州府的底层官员必然会群起而反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此以来,官家和变法司只能妥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不妥协,整个大宋朝的官衙极有可能乱成一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就是崔宏的谋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这五人也有私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也想着凭借此举,赚个名声,送份人情,没准儿还能继续擢升呢!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包间内就剩下崔宏与丘裕两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问道:“明日下水去救他们的人员安排好了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都安排好了,都是我的亲信。这五人皆不会水,我在河上岸边都安排的有人,还带有长棍、渔网和麻绳,保证万无一失,不会有人溺亡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摇了摇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告诉他们,明日,救援为假,杀人为真,不但不要救他们,且还要防止他们自救和有人去救他们。务必让他们全都溺亡在汴河中,一个都不能活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啊?崔兄,这……这可是死罪啊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死罪?只要你安排妥当,谁能知道是我们做的。此事只有死了人,彻底闹大,官家才有可能妥协,我是在帮咱们求生,明白吗?”崔宏冷眼看向丘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丘裕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明白,明白,我……我……我定不会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本来计划的就是让这五名官员溺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丘裕不敢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就令其明日也溺亡在汴河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崔宏拍了拍丘裕的肩膀,道:“事成之后,明晚,我为你安排十位从杭州来的姑娘,各个都是顶花带刺,鲜嫩的很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此话,丘裕顿时笑了,其笑容猥琐,还有口水从嘴角缓缓流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十月二十六日,午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秋阳灿烂,气温也达到了一日的最高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国子监博士周游相、讲议司冗官检讨文字钱辅、殿中省主簿刘大林、编修会要所编修楚彦和太府寺主簿白一石五人,坐着马车,来到了州桥西五百米外的汴河河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处路人较少,水深且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乃是崔宏、丘裕专门为他们寻的跳河好去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五人身穿官服,来到了河畔的一处树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距汴河仅剩两三丈时,都不敢朝前走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这……这……河里的水应该很凉吧,万一着凉了怎么办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……我有点不敢跳,万一被水里面的藤蔓缠住,无法脱身怎么办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救咱们的人呢?他们在哪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五人朝前望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就看到河上船上的汉子、还有河畔上的汉子都在向他们点头示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在不远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放着长棍、渔网、麻绳之类的救援工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诸位,咱们的联名绝命书应该已经送到中书了,为了以后的仕途名声,为了老母妻儿,咱们拼一把吧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当即,五人手拉着手朝着河畔走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跳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随着国子监博士周游相的一声喊,五人眼睛一闭,同时跳入汴河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中书省,政事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首相文彦博正在翻阅文书,突然有吏员送来一封信,并称万分紧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文彦博打开信封一看,不由得愣住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好,有人要跳河!快告知皇城司和开封府,立即派人去最近的汴河旁!”文彦博朝着不远处的吏员高声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,迅速站起身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旁的富弼、张方平、范仲淹等相公都面带疑惑,问道:“文相,到底发生了何事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文彦博有些气愤地说道:“五名官员写下绝命书,为抵制朝廷裁官,一同跳汴河自尽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啊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富弼、范仲淹等人也都站了起来,与文彦博一起朝着汴河走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、王安石、司马光等人也听到了这个消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也纷纷奔向汴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他们眼里,人命是第一位的,先救命,而后再议其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