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十五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苏良得知,九十六岁高龄的玉阳子道长又研制出一种新型火器后,当即与曹护一起奔向城外的军器监,火器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火器营,沙场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张长桌上,放置着五个小木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每个小木箱内,都放置着一个厚约三四寸、如书籍大小,表皮用一层层厚麻纸包裹,外带长长引信的投掷类火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便是玉阳子口中的火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投掷类火器在唐末便已出现,比如:蒺藜火球、霹雳火球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这类火器,以燃烧为主,爆炸强度较为有限,主要用于火攻或惊吓敌军马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杀伤效果并不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玉阳子捋着雪白的胡须,道:“老夫改良了火药中的硝、炭含量,即使身穿铠甲,在此火雷一丈之内,也必身亡,三丈之内,必伤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说罢,他朝着一旁的一名火器营士兵摆了摆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士兵立即会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即抱起一枚火雷,朝着前方奔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在距离苏良等人约二百米的地方停了下来,将火雷放置在提前挖好的一处浅坑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,先将引信留在外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又持一块木板盖在浅坑上,将数个沙袋压在木板上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即,士兵点燃引信,迅速撤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与此同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数名士兵手持盾牌,蹲在苏良等人的前面,以防有沙土迸溅到这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约十息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砰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一道巨大的爆炸声传来,俨然如天降响雷一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地面都猛然震颤了一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沙土飞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的甚至迸溅到盾牌上,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稍倾,沙尘散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前方爆炸处冒出白烟,留下一個巨大的坑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与曹护都甚是兴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玉阳子丝毫没有夸大其词,确实是:一丈之内使人亡,三丈之内使人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等火雷若扔到敌军中间,一枚便足以杀伤几十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俨然是提升大宋禁军战斗力的利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曹护一脸激动地说道:“老神仙,你为朝廷立大功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玉阳子嘴巴一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老道我不在乎立功不立功,我在乎的是,下次我再让你们寻炼丹材料时,能不能快一些。那个小曹,太磨叽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所指的小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是曹护,而是曹国舅曹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连忙拱手道:“老神仙,此事交给我吧,我一定准时为您办妥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玉阳子一心炼丹修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他眼里,根本没有朝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在此制作火器,完全为了得到炼丹的材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自然要全力满足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估计是曹佾琐事太多,怠慢了他一些,故而老道士有了些小脾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这个小苏还算不错,老夫信你!”玉阳子满意地点了点头,然后便离开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看向曹护,问道:“火器和火雷可有名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还没有,大家都习惯称呼为火器和火雷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将此事汇禀枢密院,并恳请官家为火器、火雷赐名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明白。”曹护点了点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下,火器营隶属枢密院管辖,归枢密副使曾公亮主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应事务都应由枢密院向朝廷汇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自然不能再像在百家学院时那样随意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朝堂,越俎代庖,乃是大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又补充道:“此外,这火雷可不仅仅是打仗的利器,也是赚钱的利器,你汇禀时,提及采矿二字,曾相公便明白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嗯嗯,好。”曹护再次点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火雷爆炸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率先想到的便是将此物用于采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下,大宋境内发现的矿藏并不少,金矿、银矿、铜矿、铁矿等皆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开采速度太慢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然在真宗时,矿场上也用上了火药,但那种火药的威力太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人工开采并快不了多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宋采矿之所以采取官置场监和百姓承卖两种方式,就是因开采速度太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今有了此等威力的火雷,采矿速度必然会迅速提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翌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枢密副使曾公亮便将火雷情况向赵祯做了汇报,并恳请赵祯赐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祯甚是高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管状火器与火雷同出一脉,便分别赐名为风火枪与风火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令苏良感到意外的是,他没有听到任何涉及风火雷开采矿石的消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等可为朝廷快速牟利之法,理应立即执行才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午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在苏良准备去枢密院问询一番风火雷开采矿石之事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内侍传来官家口谕:令唐介、欧阳修、苏良三人入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即,三人便迅速朝着禁中赶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垂拱殿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苏良三人来到殿内时,两府三司的相公们都已经在里面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范仲淹、曾公亮、王尧臣三人站于一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文彦博、夏竦、张方平等人站于另一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看向两边人的表情,便知刚才定然有过一场激烈的辩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此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官家身在偏殿休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情况,苏良三人已经历过多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两府三司难以决议之事,官家便会寻台谏主持公道或提出建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首相文彦博来到三人面前,将当下的情况讲述了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场辩论的起因是——


        

曾公亮提议用风火雷开采矿石,官家召来两府三司的相公们来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结果,除了王尧臣、范仲淹、曾公亮三人赞同此事外,其他相公皆反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结果也让苏良大吃一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他听过文彦博讲述的理由后,不由得明白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众相公反对用风火雷开采矿石的理由是:撼动地脉、耗泄阳气,易毁大宋国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苏良眼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理由有些迷信成分,简直就是州桥上风水先生的说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这些相公们却深信不疑,且有笃信的理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大宋建国以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矿石开采之地,频频发生地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距今最近的就是庆历六年时,京东路盛产金矿的登、莱两州发生特大地震,百姓死伤无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后的结果判定,便是开采金矿所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另外,还有泥石流、洪水等灾情,也都是因过度采矿,伐树毁林导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使得,朝廷对采矿之事,禁忌颇多。禁忌一多,效率自然就提不上来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了这些原因外——


        

宋庠认为,风火雷破坏性太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形成采矿热潮,易挖断大宋龙脉。龙脉断,则国基便会坍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方平认为,地之所产有限,不可穷挖矿产,应为子孙计,为后世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理由可谓非常高尚,也有些道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在挖金矿时,不用火药,采取的是沙里淘金;若用火药,则为岩里淘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破坏性俨然是两种程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范仲淹、王尧臣和曾公亮赞同的原因是:此举可解大宋财务之急,待救急之后,可再缓缓行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外,这三人根本不相信风水上的龙脉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三人便了解了此事的来龙去脉,并清楚了每位相公的想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不得不承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挖矿确实易导致地震,也会造成伐树毁林,水土流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错不在风火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不信所谓的龙脉之说,更不认为需要为后世子孙保留这些矿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人思考完毕后,朝着不远处的张茂则点了点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者立即意会,便去请官家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稍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祯再次坐到御座上,问道:“台谏如何看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唐介率先拱手道:“官家,臣以为,此策可行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首先,挖断龙脉之说,臣是不相信的。没有一个国家是在国库逐渐充裕之时而走下坡路。若真的存在龙脉说,那些恨我大宋朝廷的反贼,根本不用造反打仗,他们去挖龙脉不就行了嘛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此外,地震乃是天灾,但并不常有。我们若因不常有之天灾,放弃这笔能迅速提升大宋国力的矿藏,实属不值得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随即,欧阳修站了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看了张方平一眼后,道:“官家,唐中丞已道尽了臣心中的想法,臣只有一句话想说,儿孙自有儿孙福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唐介与欧阳修,皆支持以风火雷开采矿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时,苏良缓缓站了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官家,臣以为,造成地震、洪涝、泥石流等灾情的主要原因并非采矿本身,而是不合乎规范的采矿方式。仅靠风火雷开采,并不足以加剧各种意外的发生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当下,无论是我朝场监,还是民间采矿,皆甚是粗鄙,挖而不知填,无节制地伐树毁林。欲解此危,理应新设寻矿司衙门,统一管理矿藏,且禁止百姓承买开采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若有伐树毁林、挖而不填者,一律重惩。长此以往,便可高效采矿,而风火雷采矿,不过就是用一月的时间去完成一年的事情,对我大宋并无害也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此外,臣建议,派遣勇士,开拓海外寻矿之旅。寻到矿藏后,令战船前往,而后开采,此乃最快牟利之法也。风火雷,是杀人之凶器,亦是强兵之神器,关键在于如何使用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讲完后,三司使王尧臣大步走出,高声道:“官家,臣以为,景明所言,甚有道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臣附议!”范仲淹和曾公亮也同时拱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祯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与其他官员最不同的地方是:遇事,百官可知能做或不能做,但苏良却有方法让不能做的事情变得能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临时反应的机敏,一般人根本学不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这番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顿时引得众相公频频点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海外采矿,实乃良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祯想了想,也开口道:“朕觉得,可听景明之言,一切在于规范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此话,众相公都未曾再开口反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祯不由得露出开心的笑容,道:“众卿,当朝,没有苏景明解决不了的问题,但朕希望的是,我大宋不止只有一个苏景明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顿时,一众相公都露出一抹带着一丝丝羞愧的笑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满朝士大夫,包括赵祯在内,都已经害上了苏良依赖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三月二十三日,天气越来越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汴京城的游人也越来越多,大街小巷越来越热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就在这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份手抄民间小报上,一篇名为《大宋隐相苏景明》的文章,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街头巷尾,纷纷议论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一下子又多了一个新外号——隐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外号,足以杀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文章称当下的苏良,虽未曾拜相,但在朝堂上已拥有宰执的权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文章开头引用了赵祯的两句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全宋变法,不能没有苏景明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当朝,没有苏景明解决不了的问题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随即,文章分析了自全宋变法以来,苏良的作用和价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,还将苏良在御史台的地位,与中书、枢密院、三司主官的关系做了详尽分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细数了苏良的好人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:驱使曹国舅经商,与内侍张茂则为友,在贝州兵变中帮助文彦博拜相,和欧阳修结为挚友,与范仲淹有莫逆之交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全篇文字看似都在夸赞苏良,其实是在害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文称当下朝堂,已无人的势力能够超过苏良,俨然将苏良刻画成了一个权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权相二字,乃是大宋的禁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宋将相权一分为三,使得军、政、财分离,外加提升台谏官地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目的就是避免出现权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篇文章,完全是在捧杀苏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,民间很多百姓都觉得此文写得非常真实,事实就是如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下的苏良已成大势,日后必为权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还有一些阴谋论者称,待官家驾崩后,苏良权势滔天,极有可能再行皇袍加身之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是换作旁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看到这篇文章、听到一些消息后,必然会解释一番,自证清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些胆小的,恐怕早就跪在禁中,以表清白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苏良看过这篇文章后,只是淡淡一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该忙什么就去忙什么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别人如何传,苏良根本不介意,关键是赵祯如何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相信,官家是绝对相信他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,此消息便传进了朝堂百官的耳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多官员都认为“隐相”这个词放在苏良的身上,甚是妥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纷纷撰写奏疏,言苏良之过,并恳请官家预防此危机的发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刻,台谏无人说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文彦博、范仲淹、富弼、曾公亮等人也都没有说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若帮苏良说话,反而容易将此事坐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相信,苏良能处理好此事,也相信,官家会给百官一个明确的交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在这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北方榷场又传来一个消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多名商人称,辽国大皇子耶律洪基回辽后,处处夸赞苏良告知了他许多变法之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已尊苏良为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些阴谋论者再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认为,苏良在布局,布一场大局,意在得势之后,与辽国联合,抢夺赵宋皇权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