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月,天气逐渐回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朝堂中枢,因斗士欧阳修的归来,多了几分生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或许是赵祯太仁太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或许是士大夫官员们吃得太好太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论谁担任宰执,都能将朝堂变成一座辩论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鸡毛蒜皮的小事,也能吵得热火朝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两府的长官们,也有一条鄙视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首相杜衍觉得陈执中非科举出身,执政能力一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执中觉得枢密副使丁度只会吊书袋,纸上谈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丁度觉得贾昌朝、陈执中过于市侩,八面玲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贾昌朝觉得杜衍做事磨叽,无半分首相气魄,副相吴育像块厕所里的石头,又臭又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吴育觉得枢密使贾昌朝献媚宫人宦官,只知迎合圣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欧阳修,谁都看不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满就上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奏疏写得是又好又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台谏官们则是紧紧盯着这些相公们,谁有错就弹劾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,整个二月都是小打小闹,并无大事发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也是赵祯心情愉悦的一个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了朝堂较为安宁,他的快乐源泉大多都来自苏良的经筵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五日一讲,次次都有新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君臣二人,每次都是从午后聊到天黑,羡煞了一众经筵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三月三,春光大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汴京城繁华依旧,车水马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南薰门外柳枝绽绿,还未被某些喜欢送别的文人折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日,垂拱殿上又吵起来了!


        

根源来自于三司使张方平呈上的一道奏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着新政落幕,诸多新法皆被废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中就包含已经实行了大半年的科举入学预试之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法为考究学生人品,更好地为朝廷选取德才兼备的良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要求天下学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,才能应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此法推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朝廷出钱,各个州县都开始立学,建设州学、县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州学、县学属于半公益化官学,很多穷县都没有实力建设县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法虽废,但各個州县的州学、县学都已经盖起来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的甚至已经开始招生运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官家,各地州学县学已立,若立即废除,已花的钱算是白扔了;若不废除,那还须继续投钱,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说话者,正是三司使张方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司,掌天下财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司使,看似风光无限,是个大肥差,其实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宋商贸繁荣,赋税不少,但根本禁不住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官员俸禄、皇室开支、军队补给、夏辽岁币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年到头,捉襟见肘,入不敷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根本不够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方平平日里基本不露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各个衙门的主官看到他,都想伸手问他要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了解实情的以为他是财神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了解实情的都知道,汴京城各个衙门都是他的债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今,新法已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盖好的州学和县学应该如何处置,成了大问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弃之不用,前期的投入便浪费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继续使用,还要朝着里面砸钱,且还有继续行新政之法的嫌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方平做不了这个决定,故而上呈到赵祯面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祯也很头疼,便召集诸臣来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枢密副使、经筵首讲丁度率先站了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朝历来崇文重教,教化乃是功在千秋之事,怎能轻易废弃,臣以为,新法可废,但州学、县学绝不可废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丁度刚说完,贾昌朝便站了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丁副使,此话有些危言耸听了吧!新法之前,各地州县并无太多州学、县学,难道教化便停滞不前了吗?我朝就无法科举取士了吗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当下,民间私塾、家学昌盛,臣以为新建的那些州学、县学只是补充,最好废弃,早早止损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首相杜衍微微摇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贾枢相,此言差矣。州学、县学可兴教化,多多益善,特别是对穷苦人家大有裨益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时,欧阳修站了出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臣同意杜相公的说法,不是所有人都有钱上私塾和家学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王拱辰听到此话,也发言道:“臣赞同贾枢相的观点,不过不主张废弃州学、县学的房屋,可将其作为刻印书籍之处,如此做,既没有浪费钱,后期还能盈利,何乐而不为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王拱辰一脸兴奋,对自己提出的这个主意甚是满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丁度则是恶狠狠地瞪了王拱辰一眼,眼神里写着四个字:“一身铜臭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欧阳修一脸鄙视地说道:“王中丞,本官觉得你更适合去做三司使,都活到钱眼里面了,教化之事岂能以盈亏论之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咳咳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御座上的赵祯及时咳嗽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不咳嗽,二人一旦吵起来,至少要半个时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祯看向陈执中,问道:“陈相,你的意见呢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因陈执中有从龙之功,且事事皆从赵祯的角度考虑,故而赵祯非常尊重他的意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执中想了想,道:“臣以为,各位相公所言皆有一定道理。但州学、县学都极为耗钱,朝廷率先考虑的应是三司是否能够承担起这笔费用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若三司有余钱支撑,可继续办学;若无余钱,则可按照王中丞的办法,改设为地方书局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执中此话,说了和没说一个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主打一个谁都不得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祯听到此话,却觉得甚有道理,当即望向三司使张方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方平的脑子里如有上千匹草泥马狂奔而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老子就是不知道如何做才上奏的,怎么转了一圈还要老子做决定?三司有没有钱,你们哪个不清楚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方平眼珠一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若诸位都觉得继续办学是一件好事,三司从别的地方挤一挤,还是能拿出这个钱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方平的言外之意就是,如果大家认为新法遗留下的这个事可为,我就去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又把问题抛给了众臣,可谓也是打太极的好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紧接着,众人再次吵了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议论半个时辰无果后,便散了朝,赵祯希望官员们群策群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刻,赵祯心里是犹豫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废弃也好,保留也罢,他需要有人能给出一个足以让天下人都能信服的理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目前的理由都不行,都会被百姓痛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,州学县学是否废立(新政期间新建,并非废除所有)的问题便传到了整个朝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官员们纷纷上奏,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良也认真思考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