抄词一时爽,一直抄词一直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赵骏当初的想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特别是当着晏殊的面,抄晏殊和他儿子晏几道的,看着晏殊气鼓鼓的样子,那就更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包括范仲淹都被他抄过,就差带着柳永逛青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唯一可惜的是吕夷简不是什么大词人,不然以当初他跟吕夷简的关系,那肯定得把吕夷简抄的裤头都不剩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来一时兴起,才刚出生的苏轼也很快成为了赵骏抄词的受害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时想着,反正苏轼才刚出生,离他长大还远着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抄他几首词,谁还管以后的事?


        

结果这一晃眼十六年过去了,正主还真就长大了,找上了门来讨说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年轻时候的回旋镖又打了回来,这上哪说理去?


        

面对人家家长,赵骏一时无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主要也是当初还抄过苏洵的《六国论》,后来又抄了苏轼那么多诗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属实是有些对不起苏家父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噗嗤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哈哈哈哈哈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晏殊率先就笑了起来,拍着桌子哈哈大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旁边庞籍很是纳闷,问道:“晏公,这是何故发笑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想起了高兴的事情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什么高兴的事情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老婆生孩子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晏殊捂着硬憋笑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庞籍:“??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富弼:“??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文彦博:“??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其余宰相:“??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哈哈哈哈哈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范仲淹也绷不住了,捧腹大笑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韩琦扭过头去,试探性问道:“范公,你这又是何故发笑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老婆,也生孩子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范仲淹捂着肚子乐不可支,特别是在看到赵骏的脸已经憋得通红之后,就更忍不住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额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他们这一说,场内那些不知道真相的宰相们一个个也都绷不住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杜衍资格老,诧异说道:“你们的老婆,是同一个人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对对对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晏殊都快笑岔气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是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是范仲淹反应过来,边笑边找补道:“是同一天生孩子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.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众人互相对视一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富弼不知道是揶揄还是真佩服地说道:“二老真是老当益壮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政制院已经年轻化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骏38岁,富弼文彦博韩琦等人基本都在48岁左右,平均年龄在50来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余人除了杜衍74岁以外,范仲淹、晏殊、夏竦、郑戬等人都是60多岁,能在这个年纪还能生孩子,那确实是不一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好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赵骏瞪了众人一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说被人家正主找上门来,又被知道内情的晏殊范仲淹嘲笑确实让人很尴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怎么说也是在宦海浮沉多年,脸皮早就练得非同一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今别说当初赵祯找到了自己珍藏在笔记本里好康的片子,就算是赵祯当着自己面挊飞机,那也是脸不红气不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还会点评一下赵祯的手势以及龙弟的大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而他此时也是厚着脸皮对苏涣说道:“嗯,苏轼听起来确实是個有上进心的孩子,很好,既然如此,我就帮你问问鲁迅先生,看他愿不愿意见见苏轼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多谢知院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苏涣虽然对范仲淹跟晏殊的反应很不理解,但既然达到了目的,那也就识趣告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等他走后,政制院就只剩下诸多宰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余负责整理文书和起草诏令的属吏都在院外右侧制敕司办公室,因而除非他们大声喊外面的人进来,不然屋子里就只有他们几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办公桌后,晏殊与范仲淹还在笑,富弼等人又不是傻子,看他们目光一直在望着赵骏,就知道在嘲笑赵骏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杜衍笑道:“都说说呗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苏轼是有名的词人,在后世历史地位,据说比我还高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晏殊笑着拍案道:“汉龙把苏轼的词全抄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全抄了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郑戬大惊失色道:“怎么抄的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鲁迅先生你们都知道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范仲淹此时心情平复下来,笑容满面道:“就是汉龙的笔名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啧啧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没想到鲁迅竟是知院的笔名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厉害,我记得以前在报纸上,鲁迅还与知院一唱一喝,遥相呼应,没想到是自己与自己在说话呢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听说后世有什么聊天软件,叫什么抠抠,痿性的,一个人可以开两个号,有大号跟小号之分,合着他自己大号跟小号对话,然后演给天下人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其余宰相也是笑了起来,终于明白了笑点在哪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骏没好气地瞪了晏殊一眼:“再笑,你儿子晏几道今年也14岁了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想干嘛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晏殊顿时警惕了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骏抬头看天花板道:“鲁迅先生一直是以硬汉风格写“大江东去浪淘尽”在报纸上鼓舞着天下百姓,也许偶尔也该尝尝婉约派风格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敢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晏殊吹胡瞪眼道:“汉龙,他还只是个孩子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嘻嘻嘻嘻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赵骏嘿嘿一笑,也不说话,就盯着晏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晏殊被他盯得发毛,便与赵骏对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如今赵骏也不是当初那个毛头小子,经过跟着吕夷简学习,那脸厚比城墙还厚,依旧盯着晏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反正他又不吃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果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晏殊没一会儿就败下阵来,咳嗽两声,顾左右而言他道:“额咳咳这个,汉龙抄词那也是为了扬鲁迅这个笔名的文名,如此才能写出那些一针见血的文章,针砭时政,鼓舞世人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着他又环顾四周道:“我看汉龙之前用鲁迅做笔名,写的江南一带那些恶风恶俗,对女子以及宗族子的压迫就很有感染力。诸多篇章,也很好地讽刺了民间许多道德败坏之事,如配女儿骨、吃绝户、典妻女、拜邪教等等,都在民间引起了共鸣。如此让百姓深恶痛绝,令人世人觉醒,那都是鲁迅最早以诗词扬名,随后文章警世的功绩,汉龙在这件事上,并没有做错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嘿嘿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赵骏又嘿嘿一笑,目光看向其余宰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是了是了,晏相说的是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错,汉龙此举,可谓用心良苦啊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今鲁迅成为当今文坛第一人,让大宋教科书上都是他的文章,自此孩子们的思想观念上去,那影响的就不止是一代人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众人一个个眼观鼻,鼻观心,一边嘴里说着话,一边把注意力放在办公上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经过十多年的蕴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鲁迅这个小号如今已经成为大宋文坛第一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即便是欧阳修都跟他没法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欧阳修还经常写文章称赞鲁迅学识渊博,看问题深刻,是当世第一奇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因此鲁迅在民间粉丝非常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人欣赏他诗词风格硬朗,如关东大汉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。也有人认为他看待事物透彻,研究到了其中本质,如那些批判性的文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晏殊用这个理由为赵骏辩护,他们还真不好说什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一场小闹剧就散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上午时分,苏洵前去了吏部报道,下午的时候又去了审官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个直属于政制院的三级机构,吏部现在成为实权部门,负责天下官员的调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审官院则负责中下级官员的磨勘、选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是如果吏部要调动某位官员,那么必须要对这位官员任上做的事情进行评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审官院就负责这些事情,把评估报告写好上交到政制院,政制院确认无误后再扔给吏部调动,这就完成了整个官员调动的流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审官院属于位卑权重类型,掌管着大宋目前多达五六万名正五品以下的中下级官员的生死大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目前的审官院主官,就是王安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本来以赵骏对王安石的看重,不应该是只放在三级部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要知道大宋宰相是一品官,而一级部门的尚书是正二品,副职侍郎是从二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二级部门尚书正三品,副职从三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级正四品,副职从四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就是说,三级部门的品级与一路转运司相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王安石在被赵骏抽调走之前是歙州知州,正常的升迁模式应该做路五司副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副转运使、转运使通判之类,品级在从四品到正五品之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再升到五司正职,由正四品的转运使,升到中央二级部门做副职,再慢慢爬到一级部门的侍郎,最后才能做到尚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能一路干到目前十六个一级部门做尚书,那基本都已经是人中龙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杨察、杨告就是这么升上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审官院位置又很重要,因此王安石自然就被安排在这个重要部门,以他状元身份加上跟着赵骏行走天下两年镀金,足以越级升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听说同年进士的苏洵来了之后,王安石亲自去迎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明允兄,好久不见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介甫兄,惭愧惭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审官院内,二人相互抱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洵上下打量了一下王安石,感慨道:“介甫兄少年得志,雄姿英发啊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王安石笑道:“明允兄过奖,请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说着请苏洵到了办公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两个人到了王安石的办公室,互相见礼坐下,接着又让吏员上了茶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直到此时王安石才沉吟着说道:“上午知院得知兄过来,非常高兴。只是官场是一个讲资历的地方,兄这五年在家中资历短缺,现在可不好安排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苏洵苦笑道:“无妨,我兄长昨日也让我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,哪怕是去西域为官,我也无怨无悔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嗯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王安石点点头道:“那兄还请稍等片刻,我先给你报备做一下手续,到时候伱等通知就可以,不过以知院的习惯,可能应该会召见你,到时候或许知院应有安排也说不定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那就多谢介甫兄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苏洵拱拱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得不说,王安石还是很了解赵骏,知道赵骏重视人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洵历史上虽然没有考取功名,但才能还是非常不错,写的文章也都比较深刻,颇具战略眼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赵骏还是比较欣赏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上午赵骏让苏涣把苏洵下午叫过去一趟,这事王安石并不知道,但他却能猜到,自然是知道赵骏大概率会那么做,因此也并不担心同年的前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审官院报备之后,全套的磨勘手续就算完了,接下来就等听调,以前一般这个时间很短,可能几天,最多不超过一个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现在官员任期增加,官员的流动性没那么大,所以必须要等任期结束或者任上出事,如退休、被抓、病退、守孝等情况才能派新的官员,导致如今等待听调的时间也增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若是上面有最高指示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到了下午酉时初,也就是下午五点钟的时候,到了官员下班时间,苏洵就接到了苏涣让他带着苏轼、苏辙去见赵骏的指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洵先回家属大院接了苏轼兄弟,随后又跟着苏洵前往皇宫,一路去了政制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刻政制院诸多宰相们都已经下班,他们刚刚从后院赵祯那开完会回去,政制院里倒是没有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此赵骏在政制院右厢房接见了他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相比于苏涣,当初中一甲进士时,曾经去过垂拱殿殿试,苏轼和苏辙兄弟则是第一次进皇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路上小心翼翼,低着头,余光却四处乱瞟,好奇地打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他们就到了政制院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赵骏坐在书桌案后,手里拿着一篇文章似乎是在细细阅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涣带着苏洵他们进屋,向赵骏行礼道:“知院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下官见过知院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小子见过知院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等人也连忙拱手行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苏轼偷偷打量,就看到那是个大概四十左右的中年男人,面容俊朗,身姿挺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与普通大宋人不同的是,他居然没有留长发,而是简单的短发,两鬓微微发白,穿着中山装,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一股儒雅气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免礼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赵骏摆摆手,示意他们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谢知院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众人起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坐下说话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谢知院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众人又坐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大家就坐的功夫,赵骏也打量着苏家兄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一眼就认出谁是苏轼谁是苏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说主要是苏轼坐的位置就在苏洵旁边,但从外表上看,苏轼比苏辙长两岁,个子高一些,模样老成一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14岁的苏辙像个初中生,苏轼则像个高中生。两兄弟还没长开,但模样却颇为俊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是两个阳光开朗的好少年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