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二月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惊蛰,龙抬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正是京师之中家家户户贴上了雷神的画像,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时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涂满了香菱粉末的小孩子走街串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驱邪求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却有无数士子开始涌入京师,每一日便有数之不尽的士子,带着自己的书童和侍从,自天南地北赶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带来了天南海北的各种特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这京师之中摆摊贩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乃古代科举之特色,来自天南海北的士子,一路背过来的并不只有书籍,还有各地的奇珍异宝、特色商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在京师难得一见的东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以卖出一个高价,足以让士子把路费赚足,更是有的剩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是再带京师的东西回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就能够赚的个盆满钵满,便是一年所需,也能够满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这时候,能够参加科举的士子,并不只是有做官的潜力,所带来的利益也是实打实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毕竟大明路引制度严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要去哪儿都不是那么容易的,唯有科举的时候,士子可以畅通无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自朱允熞监国以来,路引制度自然是逐渐变得名存实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谁也不会去提这件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明的交通也逐渐变得便利,许多东西也就逐渐出现在了京师的商贩手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年未曾科举的士子,这一朝入京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便发现以往畅销的东西,忽然变得没那么好卖了,虽然还是能够销完,却没有哄抢一空的效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因京师的百姓,如今什么东西都见过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再是以前那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反倒是他们这些时隔三年来到京师的士子,却为之一惊!这京师,竟然大变了个模样!


        

短短三年时间,竟然变化如此之多?


        

白日间,京师之中,商贩络绎不绝,沿街叫卖之人无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各种珍奇之物,被拜访在寻常摊位之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让士子啧啧称奇,从未见过,活像是一个刚入城的土包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夜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秦淮河畔,笙歌燕舞,挥金如土,大明京师百姓的豪横,更是让士子们大开眼界!


        

上百两银子,说扔就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就这,却砸不出半点水花!


        

无法让美人倾心!


        

只能说,无数士子此番入京,着实是开了眼界,这京师当真是如另一番天地一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浑然不似人间!


        

如同天上仙宫!


        

惹的一众士子羡慕不已,心中想着,若是能够长久待在这京师之中,怕不是能活的像是仙人一般?


        

而越是想到此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心思坚定的士子,便开始闭门不出,绝不看这京师繁华一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专心读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要在科举考试之中,一鸣惊人!


        

获得入朝为官的资格!


        

而那些心思不定的士子,只顾着这京师繁华,被乱花迷眼,分不清自己是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顾着享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忘了,若他们科举不成,于这京师而言,也只是过客!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皇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城墙之上,朱允熞望着热闹非凡的京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笑着说道:“天下士子,皆已至京师,只是不知道这其中,又有多少英才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可堪一用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在朱允熞一旁,乃是百姓监督司的杨士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有户部尚书夏原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二人皆朱允熞之心腹,亦是朱允熞看重的臣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城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数士子走动,谁也瞧不出个高低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便是朱允熞也不知道此番科举,能闹出个多大的动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自己所期望的英才,又有几个?


        

如今‘三杨’之中,杨士奇已入他瓮中,而其余二人,又在何处?


        

会不会就在这无数士子之中?


        

而除了三杨之外,大明难道就没有其他贤才?或许这群士子之中,未必就没有同三杨一般的贤才!


        

正所谓时势造英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如今之大明,便是能成就英雄的时势!


        

无数空白的领域在等待着大明的人才去挥毫泼墨,去攻破坚冰!


        

这都是青史留名的大好机会!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殿下,此番入京师之士子,怕是已经达到数万之多,许多往届未曾参加科举的士子也来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如此多人,想必定然是人才辈出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殿下无需多虑,我大明人才济济,定能将殿下所想,化作现实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夏原吉坚定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所有大臣之中,他算是最了解,朱允熞所想要构建的大明是何等模样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毕竟,每一笔钱财都要经过户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实实在在的钱财流向是无法骗人的,而朱允熞的各种布局也离不开钱财的支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他最是了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不过,即便是他所了解的那些,也只不过是管中窥豹而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足以见朱允熞真正所想之大明全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人才济济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反复思量,忍不住长叹一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呢喃道:“仍是不够啊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要做的事,是逆天而行之事!是逆转历史大势的惊天大事!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人才,应付一个大明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想要完成朱允熞心目中的大明,却差之甚远!


        

科举取士,不过是权宜之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真正想要让大明之中涌现出无数人才,还是得要启民智,开办学校,让天下百姓,皆可以读书识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大明的读书人还远没多到这种程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这个年代,每一个读书人都像是一块宝一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又怎么可能有愿意放弃科举之路,去学校任教,甚至是下乡扫盲?


        

难点重重!难点重重啊!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时光飞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士子入京之后,文会不断,酒宴不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心学问,只一心求取功名的士子开始走亲访友,试图攀上关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此增加自己取士的机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心思存粹的士子,则是闭门谢客,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一些好学,又懂得机变的士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则是特意找人求来一摞又一摞百姓日报,想要看看,太孙殿下所求之贤才,到底是何等贤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中明悟了不少道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大多都密而不发,只自己一人知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就在诸多士子各不相同的行动中,时间终于来到了二月中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武二十七年的科举,终于到了!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于奉天殿中下令,任老朱和自己为主考官,并分别任命同考官十八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钦命礼部尚书詹微释奠至圣先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分置各考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引导各士子入场,进行科举考试!


        

霎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京师之中,仿佛都变得静默!


        

庄严而肃穆!


        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