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来从一开始,他就知道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郑和垂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之前还一直在纠结是否应该坦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今想来,是自己太过于可笑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太孙殿下的聪明,又怎么可能猜不到他的来意和用心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好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郑和没有多说,更没有解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已经准备好承受一切惩罚,这都是自己罪有应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然也无须多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天界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佛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与道衍皆向佛而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太孙殿下果然聪明绝顶,竟然能猜到贫僧尚在金陵城。”道衍轻叹,不胜感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生观人无数,识人无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博学而通儒道术三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以为窥得天地之机,世间之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阴阳术数,算尽人间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从见到燕王朱棣之后,便认为对方有天道相佑,将来必为九五至尊,君临天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他对天下大势分析的结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是对自己观人之术的自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特别是太子朱标死后,道衍更觉得事情正向他预料的方向发展,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垂垂老矣,时日无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棣纵然没有被立为太子,但任何一名继承者,都再也没有朱标的声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朱棣又手握重兵,在藩王中势力最强,在军队中威望最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要精心准备,待朱元璋死后,寻得合适的时机,率兵举事,就能夺得天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道衍却没有算到,年仅七岁的朱允熞竟有如此之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仅才华逆天,而且种种手段,诸多算计,皆有若神来之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天马行空,完全出乎预料之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自己的观人识相之术,用在他身上的时候,竟是如云山雾海,完全看不透半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一直在想,朱允熞的背后,究竟有何人在指点?


        

道衍虽自视甚高,却也不得不承认,这般人物,较之他亦是丝毫不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或许,还要高过一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,到了今天,道衍终于明白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的背后并没有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有他自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一直在凭自己的能力,与朝堂众多势力争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写惊世之诗,出定国之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玩弄朝堂大臣于股掌之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相信的答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名七岁的孩子,没有任何人指点,就有这样的能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已经不能用多智近妖来形容,而是近乎生而知之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非如此,以七岁的年龄,怎么也不该有这等本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道:“三保有统帅之才,所擅长的却是率军出征,克敌立功,戓断是非曲直,临机应变,皆非常人能及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至于朝堂党争,用尽阴谋诡计,却非他所长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之前立储风波,各方势力联手掀起惊天声势,孤便察觉这其中亦有四叔的人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可四叔如今已离开金陵,返回北平,路途遥远,通信不便,无法如意指挥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朝堂局势,瞬息变化万千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倘若没有四叔的同意,立储这等大事,那些人也不敢轻易介入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当时我不明白,直到见到三保之后,才恍然大悟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三保能留下,你当然也能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以你的聪明,还有四叔对你的信任,有伱坐镇,又与四叔亲临何异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道衍用手挪动着佛珠,脸色平静,但心平已掀起惊涛骇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深居宫禁之中,他对外界的事情,是如何知道得这般清楚的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连自己在燕王身边的地位,都了解得十分详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要知道,明面上,道衍只是跟随在朱棣身旁的一名僧人,为其诵经祈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不了解内情,外人很难相信,无官无职的他,竟是燕王身边最受信任之人,更可以在必要时,指挥燕王麾下的人马,代燕王行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朱允熞却言之凿凿,似乎早已是洞若观火,看破了他的一切,道衍又如何能不惊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道衍微微笑道:“贫僧只是一名出家人,并无官职在身,又如何能指挥得了朝中大臣,太孙殿下太看得起贫僧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淡淡一笑,道:“你先别急着争辩,孤不但知道这些,孤还知道一些事情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他的目光,望向上方大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高大威严,俯瞰众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道衍心中突然剧烈不安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十年前,皇爷爷下旨挑选高僧随侍诸王,诵经祈福。你得人举荐,自此便跟随在四叔身旁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到了北平之后,你成为庆寿寺住持,得到四叔的看重,时常出入燕王府,与其密谈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至于密谈的内容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的声音止住,随后深深看了道衍一眼,似笑非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道衍手中转动念珠的动作骤然停住,盘坐的身躯轻轻颤动了一下,随之僵住,面上已无血色,却又随之挤出了笑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太孙殿下言重了,贫僧既蒙陛下相召,挑在燕王身边诵经祈福,自当恪尽职守。入燕王诵经,实属份内之事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慢慢闭上双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喜怒哀乐,皆已收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嗯!”朱允熞笑道:“不过你念的是“王上加白”的经,祈的是“九五至尊”的福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说着,朱允熞笑了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笑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轰!


        

外面,突然一道惊雷炸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天变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暴雨倾盆而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道衍仍盘坐在那里,刚刚闭上的双眸又再度打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回头望向外面,他没有辩解,也没有请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是说道:“好大的雨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纵然以他的聪明,也无法想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与燕王朱棣所谋之事,是何等隐秘?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又是如何得知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刹那间,无数念头诵上心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道衍隐隐觉得,最有可能的,便是由锦衣卫探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多半也传入了朱元璋的耳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今日是奉旨前来!


        

但他又觉得还是不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然锦衣卫号称无孔不入,但他行事何等慎密,对此早有预防?


        

又怎么可能会泄露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道衍道:“太孙殿下都这般说了,那便将贫僧逮捕入狱,定罪问斩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不可能承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对方既然这般说了,肯定是有备而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纵是想跑,也不可能逃得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嘻嘻笑道:“造反可是要千刀万剐的,不是砍脑袋就行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孤有没有冤枉你,你自己心中有数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但孤今日前来,并不是抓你去问罪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与四叔密谋的事,皇爷爷并不知道,孤也没有打算告诉皇爷爷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道衍转头,看上朱允熞,脸上露出不可思议之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不知道,那他怎么可能知晓?


        

难道不是锦衣卫探知的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又或者锦衣卫没有启奏朱元璋,而是告诉了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蒋瓛与他的关系,已经到了这一步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轻轻耸了耸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事,他是从后世的史书看到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不是由任何人探听得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凭无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跑去启奏老朱,那不是自讨没趣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但不能告诉老朱,并不代表他就无法运用这个信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现在,他就能用来威慑道衍


        

看着对方的神情,朱允熞已然明白,对方正一步步的落入自己的算计之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道衍是什么人?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可是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真正多智近妖的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明一代,除了那位号称著大明三百年神武的刘伯温,谁也不敢说在智计谋略上,可以稳稳压过道衍一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允熞更不会认为自己的心智谋略能强过对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他有着对方所没有信息优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开始就能做出先天判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对方无论再怎么聪慧,再怎么谋略超群,也万万算不到他是如何知道那些密事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不符合逻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无从分析判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信息不对等带来的优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聪明的人,在绝对的信息优势面前,也不值一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不是朱允熞知晓道衍这个人,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广孝,朱允熞自问,自己并没有能力看透这位一直跟随在朱棣身旁的黑衣僧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许看上一眼,就不会再注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更不可能想到,他是朱棣在金陵势力的幕后主事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一名僧人而已,谁会太过关注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有了信息优势,朱允熞就能做出判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且,对自己的判断,十分笃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道闪光落下,原本昏暗的佛堂骤然明亮,旋即又归于昏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轰!


        

外面又是一道惊雷炸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太孙殿下想让贫僧做什么呢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道衍开口问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既然对方愿意放过他,那必然有所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道衍也想不到,对方想要什么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这辈子,第一次在面对一个人时,有了一种完全看不透,摸不准的感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仿若在他面前的人,不是七岁的小孩,而是人间行走的神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早已看透了一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所有的智计,谋略,在神灵面前,都完全没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