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六边形战神,并不是一个贬义词,而是一个很正经的夸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我所生活的那个年代,说某个人六边形什么的,其实就是在夸赞这人是一个全能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韩成在这里给朱元璋解释,六边形的意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说宣德皇帝为六边形战神,是因为此人掌握的东西很全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军事上面,他很小就被永乐帝悉心教导,后面更是多次将其带在身边打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言传身教,学了一身的本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统帅之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宣德三年八月,宣德皇帝亲自率军,巡视北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九月,到达右门驿,适逢兀良哈侵掠会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得知这一情况之后,明宣宗亲自率领精骑三千人前去战贼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出喜峰口,于宽河大破兀良哈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战,明宣宗亲自射其前锋,射杀三人,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勇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两翼军并发,大破兀良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杀的贼人胆寒


        

兀良哈望见黄龙旂,下马请降,明军斩杀其首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扬大明之国威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文化上面,他自幼就被永乐帝请了高明的老师进行教授,不仅仅学习文学,还让他学习政务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着韩成的话,朱元璋心情放松下来,他已经能够确定,韩成确实不是在说反话,这六边形战神,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能被后世嘴毒之人,给出这样的评价,看来这朱瞻基确实不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老四对他这个孙子的爱护,以及培养,朱元璋不由的心升感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可避免的,想起了自己的大孙子雄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老四对待那朱瞻基,和自己对待雄英何其相像!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的大孙子,多好的一个孩子!


        

若是雄英别去世那样早,有自己精心的培养,再加上那孩子聪明伶俐的程度,今后的成就必然不低!


        

绝对不会比这朱瞻基差!


        

就算是标儿真的英年早逝了,有雄英在,一样是可以挑起大梁!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让大明纷乱,没落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想起这事情,朱元璋就觉得异常难受,心好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孙子朱雄英,是他一生的痛!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宣德皇帝朱瞻基,还有着不低的文学素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能写诗,七言、六言、五言,歌行体诗,词令,这些都可以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保守地统计,至少在千首以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了写诗之外,画画也非常可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宣德皇帝雅尚翰墨,尤其擅长于画山水、人物、走兽、花鸟、草虫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画了很多的画,有时自己观赏,有时则赏赐给臣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较出名的有《花下耄耋图》,《万年松图》,《鼠石图》,《武侯高卧图》,《松下读书图》等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韩成的话,兴致勃勃的朱元璋,此时已经皱起了眉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原本在从韩成这里得知,朱瞻基被称为六边形战神,是因为发展的很全面,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时候,朱元璋是真的高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自己子孙后代里,出现这样的人物而欣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听着听着,朱元璋就觉得不对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家伙,怎么还这样喜欢写诗?还画画?水平都还很高?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的眉头皱了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不是扯淡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在他看来,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用在一个方面的精力多了,是势必会减少花费在其余事情上的时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这种英明神武,一天只睡两个时辰,其余大多数的时间,都用在了处理政务上的人,尚且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家伙却花费了这些多的时间,用在写诗画画上面,这不是纯扯淡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倒也不是说写诗,画画不好,这确实是好东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这事情,需要看谁去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瞻基若是一个闲散王爷,那他这样做,绝对没有任何的错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甚至于还会为自己家出了这样一个,有水平的人感到高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朱瞻基他不是一个闲散王爷,他是一个帝王!


        

作为一个帝王,他最需要做的,是处理政务,通过处理政务,管理全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不是将大量的时间,放在对于治理国家,毫无意义诗词歌赋绘画等事情上!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本末倒置了!


        

作为一个帝王,诗词歌赋这些,他稍微了解一些,能够看懂也就是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必精通,更不必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真不行!


        

成为了帝王,获得了权柄的同时,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些常人可以享受的事情,对帝王而言,是要杜绝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别人可以做,帝王不可以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别人做是闲情逸致,帝王去做,却会遗祸无穷!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内政上面,也做出了不少的成就,比如彻底按住藩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然永乐帝时,就在不断的削弱藩王了,但真的彻底解决藩王会争夺皇位的,却是一直到朱瞻基这里才完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颁布了不少的命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,藩王不得如同以往那样,去干预地方的行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藩王府官员,不得兼任地方官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藩王不能和朝内勋戚贵族联姻,嫁娶都要选自民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防藩王会借此干预朝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比如,藩王不得自行来京朝觐奏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藩王以及其宗亲族人,如私自来京城,或越关奏事,要受到严厉惩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为严重的,可以废为庶人!


        

除此之外,诸藩王之间,还不得会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藩王在封地驻守时,也不得随意出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连清明祭祖,都需须奏报朝廷允方可,子女婚嫁,也须奏经朝廷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对于后来对藩王的限制,朱元璋一开始,就从韩成这里了解了很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且在得知了老四是藩王造反,成功上位之后,朱元璋本就做出了老四和老四的后人,会严格限制藩王的推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此这个时候,听了这朱瞻基的操作之后,并不觉得意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于,就连他在知道了老四在今后,做出来的一系列事情之后,都在不断的思索,该如何限制藩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现在,从韩成这里得到了藩王外封这样一个策略之后,朱元璋再去看朱棣,朱瞻基等人弄出来的,这对待藩王的种种办法,顿时觉得他们的手段,一点都不高明,落在了下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生出了一些优越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觉得这些后世子孙,差他差太远了!!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除此之外,明朝的内阁制度,到了宣德帝这里,这有了一个极大的完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宣德帝即位后,内阁开始行使更大的行政,和审议实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杨、金幼孜等人,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内阁的特殊地位,还因为宣德帝新的行政程序,而得到加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,内阁定期上朝觐见,讨论紧急国家大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遵循明仁宗时期的先例,明宣宗要他们直接呈递密封的奏议,以便及时的确定适当的施政办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外,宣德帝采用了条旨,或票拟这种正规的办事流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规定大学士们,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,并提出适当答复,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,以供御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般而言,宣德帝都会采纳他们的建议,并将诏令,分送给主管的部门去贯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非是主要内容,出现了争议,否则并不再召内阁大臣们,进行复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以来,内阁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,拥有了更大的决策权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屁!这龟孙就是懒!


        

就是不想多干活!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就采用这种办法来偷懒,省下的时间,好去画画,写诗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哼了一声,呸了一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作为一个勤奋的帝王,他最看不得这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先一步知道了,这朱瞻基喜欢吟诗作画之后,对于朱瞻基的这些行为,更加看不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是进一步的完善内阁,实际上就是为了方便他偷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听朱元璋这样说,韩成的眉毛挑动了一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老朱不愧是老朱,往往能够,一眼看出问题的本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怎么说呢,这也是人之常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如同他这样,是一个内卷狂人,一个工作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这样卷下去,不知疲倦,不觉得厌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后,出现内阁,或者是和内阁相似的机构是必然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经济上面,则采用采用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和他的父亲,开启了号称仁宣之治的盛世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时,也改革了监察制度,比如巡抚制度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除了这些之外,他也非常的能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能玩出花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如斗蛐蛐就给玩出了一个很高的境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了获得好的蛐蛐,直接来了一个捕蟋蟀与军中取首级为同等功,可以取得“世职”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的胸膛,开始为之起伏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他娘的是六边形战神?


        

诗词画画这些就不说了,真的太喜欢了,那也无可厚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这玩蛐蛐算怎么回事?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自己喜欢玩也就算了,竟然还下令让人大规模的抓蛐蛐?


        

为了抓蛐蛐,直接来了一个抓捕蛐蛐和军中将士,获取敌人首级同功?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典型的玩物丧志,典型滥用职权!是极度的不负责任!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韩成,你还说六边形战神是夸奖人,不是反着用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你看看这家伙做出来的事,真的能对得起六边形战神这个称号?


        

咱算是看出来了,你们后世的人,往往不喜欢好好说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好好的词都给你们给毁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看着韩成,显得有些气愤的说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韩成闻言抽抽鼻子,话说,这才哪到哪?


        

后世毁的词多了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什么同道中人了,古道热肠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志之士了,管鲍之交了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要是被老朱知道了,还不知道会被刺激成什么样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肯定会不住说的,世风日下,人心不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陛下,我真没有骗你的意思,他的这个六边形战神,确实是夸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的风评,在后世还是蛮可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然身上有着不少的毛病,但瑕不掩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毕竟人无完人,谁还没有一些缺点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韩成向朱元璋,在这里努力解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气哼哼的哼了一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在你说出他从安南那里撤军,放弃安南,令的老四多年心血毁于一旦,咱就觉得这家伙有些不靠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时再听你说了,他这喜好诗词之道,又喜欢画画,尤其是为了斗蛐蛐,竟然弄出了这等荒唐事,咱就越发的觉得他不靠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的人,也配称之为大明六边形战神?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六边形个屁!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肯定就是你们后世人的老毛病犯了,又在那里反讽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依照朱元璋的平判标准,朱瞻基做出来的很多事情,根本就不成,就是个十足的混子皇帝,败家子!


        

和他,还有老四比起来差太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听着朱元璋说出来的话,韩成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种解释不清的感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苍天可鉴,他这次说的话,连一点点反讽都没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老朱咋就不相信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朱瞻基就是被后世不少人这样称呼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为什么在老朱眼里,需要好好揍上一顿的朱瞻基,会被称之为的大明六边形战神……这完全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好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和他这样,还是明成祖朱棣那样的存在比起来,朱瞻基确实不够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是和大明后面的,那诸多皇帝比起来,他真的很优秀,很能拿出手了好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和他的儿子比起来,那简直就是能被吹上天上去的存在!


        

老朱听到朱瞻基做出来的这些事,尚且觉得愤愤不平,那要是知道了朱瞻基儿子做出来的那些事,老朱不还得血压飙升,当场过去?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算了,算了,不说这家伙了,这些后辈怎么感觉都不成,听他们做出来的事,总觉得愤懑,不顺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看来,还是老四最对咱的胃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你再与咱说说老四做出来的其余事,让咱缓解一下心情吧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对着韩成摆摆手,示意韩成不要再说朱瞻基的事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韩成暗自吸吸鼻子,心说这才哪到哪?


        

说说朱瞻基你就觉得心里难受了?


        

要是知道剩下皇帝的奇葩事,你还得被气的昏过去?


        

心中如此想着,他思虑一下,然后开口道:永乐元年,永乐帝派行人邢枢等人,往谕奴儿干,招抚诸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二年,置奴儿干等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这事情之后,相继建卫所,达一百三十余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七年,在当地官员,忽剌修奴的建议下,朱棣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,用来统辖各卫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以东宁卫指挥康旺,为都指挥同知,千户王肇舟等,为都指挥佥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九年,太监亦失哈等领官军千余,巨船二十五艘,护送康旺等官,来到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,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就是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、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帝一再强调,这里是“锁钥之地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亦失哈曾奉命九上北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这个时间段里,明朝在松花江上,建成了造船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在那里,留下了著名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到韩成说起这事情,朱元璋顿时觉得心里舒服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果然,要想舒服,还得听老四的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朱棣对付标孩儿的那些手段另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咦,不对啊,纳哈出呢?这家伙可是死硬派!


        

有他在,老四想要通过这样的办法,就将那样多的地盘给收复了,如此顺畅,是不可能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发现了一些不妥,对于纳哈出,他印象非常深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家伙是忠于北元的死硬派,一心想要恢复北元,骚扰自己大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不是因为那纳哈出在,东北地区的北部,早就已经成为大明的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虽然纳哈出和大明作战,一直没有赢过,但却像是苍蝇一样的烦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直到现在,纳哈出还如同牛皮癣一样存在,令人不胜其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纳哈出那个时候,早就被陛下你给解决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被咱给解决了?”朱元璋闻听韩成所言,多少有些意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嗯,就是被陛下你给解决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武二十年正月,陛下你派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,蓝玉傅友德二人为左右副将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率二十万大军,出征东北地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决定扫除后患,再次狠狠打击北元残余势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军经通州,然后迂回至庆州,一招出其不意,打败元朝守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后接着从庆州出发,分兵驻守宽河,大宁、会州、富峪四城,以及辽阳金州沿海一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此形成对纳哈出的,半月形包围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纳哈出虽然是死硬派,却也知道明军不可战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闻听明军大举北征,而北元朝廷那里,又没有派遣援军对他救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一番思索之后,就抛弃了金山老营,进驻新泰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年五月,冯胜留兵五万屯驻于大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遣大军十五万,直奔金山,获纳哈出部将乃剌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派遣此人前去劝纳哈出投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年六月,因明军势大,不可战胜,纳哈出奔逃,据守伊通河边的高八思帖木儿、洪伯颜帖木儿等人,都带领部众前来投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冯胜随后出兵,进至辽河东部,擒获纳哈出哨率三百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成功进驻金山之西,逼近纳哈出的老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历史上,将之称为金山之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番逼迫,外加心理攻势之后,纳哈出自知实力不敌,非大明敌手,最终率余部向明朝投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次擒获极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同纳哈一起投降的北元官吏、将校,多达三千余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获得投降的兵卒万余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后,陛下你亲封纳哈出为海西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纳哈出此人的归降,在那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大明统一东北地区,清除了重大障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仅如此,也是对故元势力的,一个沉重打击!


        

并为大明统一东北地区,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这件事情之后,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地区,诸多元朝故臣,开始率部众纳贡归降大明,接受大明统治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原来纳哈出那家伙,是咱派兵将之打败降服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了韩成的话,朱元璋一下子就嘚瑟起来,觉得自己是真牛伯夷!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咱就说嘛!区区一个纳哈出,算什么东西?


        

咱之前是没有腾出手来,腾出手来,真的想要对付他了,那简直就是易如反掌!


        

我说老四设立奴儿干都司的时候,看起来咋这样的顺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原来是他老子,已经先一步的把纳哈出解决,把该有的底子都给打好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闹了半天,他是捡了咱的便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设立奴儿干都司的最大功绩,最大源头还需要算到咱头上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,腰杆挺得笔直,神采飞扬,那当真是要多嘚瑟,就有多嘚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再想想韩成刚才所说的,那号称大明六边形战神的朱瞻基,所做出来的那些事情之后,就更加的觉得,自己这个做祖宗的厉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和自己这样的祖宗比起来,朱瞻基那小子,差的简直不要太远!


        

看着那瞬间支棱起来的朱元璋,韩成一时间,都觉得有些没眼看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老板的这操作,当真是一点偶像包袱都没有啊!


        

咱稍微收敛着点好不好?你可是鼎鼎有名的洪武大帝啊!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除了这些之外,永乐帝还经略西北,设立了哈密卫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老四这小子,又捡老子的便宜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地方,咱一直就没有放弃过,也一直对西北那边,施行压制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面色多少带着一些淡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过老四这些做的,都非常对,西北那里必须要重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北元余孽可不少,更为重要的是,那边还有帖木儿帝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北元亡我大明之心不死,需要时刻防备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永乐十一年,永乐帝置贵州承宣布政司,治贵州宣慰司城,下辖八府,四军民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于稳定西南,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时疏通大运河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着韩成讲述的朱棣做出来的这些事,朱元璋心里很是舒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时间,像是喝了琼浆玉液一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还得是老四,事情做得敞亮,让人觉得舒服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忍不住出声夸赞朱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咱之前做出来的诸多事情,没有人亡政息,被老四继承了下去,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,这点咱是真高兴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韩成也跟着点点头,觉得朱元璋说的非常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朱棣被尊称为永乐大帝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永乐帝一直都很尊敬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奉天靖难,取得皇位之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心里面其实很纠结,对于你,一直都有着很深的心理阴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直都担心,你会因为这事情而怪罪他,不止一次做噩梦,您要杀了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于晚上睡不着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算是让人做法事都不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,才逐渐消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帝后面那样的努力,其实未偿没有争一口气,努力做出一些成就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到了阴曹地府,真的见到了陛下你,他也有底气面对你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听了韩成这话,之前一直都很嘚瑟的朱元璋,这个时候倒是不嘚瑟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面色也显得正经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沉默一阵儿之后,朱元璋叹口气,多少显得有些怅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后笑了笑道:“这傻家伙,在知道了朱允炆那蠢蛋孙子,都做了什么事之后,咱又怎么会怪他起兵靖难?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要是不靖难,咱才真的怪他!


        

若没有老四站出来,来上这一场,按照朱允炆那傻蛋玩意的做法,咱的大明,只怕真的坚持不了两百多年!


        

弄不好就要被弄一个二世,三世而亡!


        

更不要说他当上皇帝之后,做的一点都不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咱又怎么会怪他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咱高兴还来不及!


        

要是他不对标儿那些孩子,下那等死手就更好了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除了这些之外,永乐帝在位期间,做出来的另外一件很有名的事,就是迁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将大明的京城,从南京城迁移到了北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元年,就有人等奏称,说北平是永乐帝的“龙兴之地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永乐帝应当效仿陛下,你对安徽凤阳的做法,将那里立为陪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于这个建议,永乐帝是深以为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觉得北平,确实是他的龙兴之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毕竟纵观历史,能够以藩王身份,起兵成功的就他这一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岂不是冥冥之中有天助?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,永乐帝大力擢升北平的地位,改北平府为顺天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将其称为“行在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此做的同时,也开始迁移,发动百姓以充实北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被强令迁入北平的,有各地流民、一些江南富户,还有山西商人与百姓等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四年,永乐帝下诏,以南京皇城为蓝本,兴建北平的皇宫和城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七年的时候,永乐帝以北平为根基,进行北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时,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,修建长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举动,证明了永乐帝已经下定决心要在今后迁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八年,永乐帝亲征回师后,下令开会通河,打通南北漕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项工程,于永乐十三年完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此之后,从此北平所需物资,可以通过相对经济的办法,进行运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十四年,永乐帝召集群臣,开始正式商议迁都北平之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是商量,其实就是他主意已定之后,通知一下手下的臣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有些人看不清楚,还真觉得这是在给他们商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开始提出反对意见,各种分析如此做的不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然后,这些人被永乐帝一一革职或严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解决了反对的人,无人再敢反对迁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十五年,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,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到了永乐十八年的时候,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北平皇宫,以南京皇宫为蓝本,规模要稍微大上一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新修的北平城,周长四十五里,呈规则的方形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完工之后,永乐帝下诏正式迁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并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在南京,仍设六部等机构,以南京为留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,永乐帝迁都并不太顺利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太顺利?老四都处理了那样多的人,还不顺利?


        

真有这样多不怕死的,还敢在这个时候阻拦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闻言,显得有些惊奇的说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韩成摇头道:“并非是因为有人反对,而是因为天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起来也是不幸,永乐十九年初夏,也就是永乐帝迁都之后的几个月之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紫禁城的奉天、华盖、谨身三大殿遭到雷击,尽皆焚毁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闻言,不由一滞,竟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?


        

那这事情是挺不幸的!


        

才迁都就发生了这样的事,不用想就知道,朝野定然哗然,对老四是一个天大的打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,就此放弃北平,返回南京也不是不可能!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,依照老四的性格,肯定不会这样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能顶住这压力!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这事情发生之后,朝野议论纷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礼部主事萧仪认为,迁都之后,诸事不便,且弃绝了皇脉与孝陵,这是有违天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等于直接说是遭天谴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帝大怒,立即处死萧仪,并强势压制朝中大臣,绝对不许再迁都回南京!


        

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这里成为了大明的都城,一直到大明灭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开启了大明的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明灭亡,清鞑子也以这里为都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永乐帝的这一举措影响深远,一直到我所生活的那个年代,这里都是都城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朱元璋点点头,就知道会是这样一个结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随后,朱元璋却是忍不住神情一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想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!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一直都觉得,南京为都城不太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这里建都的王朝,就没有多长命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要迁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来听了韩成的话,得知大明存在两百多年,并且他的标儿,一部分的死因,也是因为自己想要迁都前去长安,令其前去查看情况给累的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就断绝了迁都的想法,觉得自己大明,打破了南京王朝短命的魔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现在听韩成一说,这才意识到,原来不是打破了,而是大明迁都了!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此以来,一个天大的难题,摆在了朱元璋的面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今后要不要迁都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迁都的话,迁到哪里去才好?


        

莫非也要迁到北平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