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争很残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战争很疲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伟人说,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什么苦要排在第一?因为它是长期的,是无法缓解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是痛苦。是艰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光荣在于平淡,艰巨在于漫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从卢沟桥事变以后,到今天,才半个月的时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而,张庸感觉,好像已经过去了好多年。时间特别的漫长。一天比一年还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没有热水洗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没有热饭。没有汤。没有可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什么都没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吃不好,睡不好。精神很紧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有硬邦邦的干粮。爱吃不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你也可以纵兵抢掠,去找老百姓要吃的。不给就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是,这样一来,就有可能给他们带来灾祸。日寇得知他们资助国军,一定会将他们杀害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时,被抢掠的老百姓,肯定非常气愤,然后去报告日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要将一般老百姓的觉悟想的太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民智未开,穷苦的老百姓根本没有什么民族意识。更不要说什么民族自豪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的尖酸刻薄一点,他们根本没有觉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哪怕对方是日寇,只要给他们一点好处,他们就可以出卖国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我们的历史书不敢提罢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敌后战斗,就是如此的艰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在没有群众基础的地区,开展敌后斗争是不可能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国军难道不想开展敌后斗争吗?不是不想。是做不到。因为没有老百姓暗中的自愿的拥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汤恩伯后来搞的天怒人怨,也是因为纵兵抢掠的缘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是,他能怎么办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抢,军队就要溃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,从根子上,就注定了是无法持久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吃饭还好。勉强还能找到吃的。不能洗澡。不能换衣服。才是最最要命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每个人的身上都脏兮兮的。各种皮肤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以前,觉得亮剑已经很写实,里面的人衣服都是脏兮兮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才发现,亮剑也有夸张的成分。那边是八路。是晋绥军。而不是数量更多的其他国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平时还好。一旦进入战斗状态,所有人都跟叫花子差不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包括张庸自己,也是胡子巴扎,浑身都散发着臭味。那是雨水和汗水交替渗透熬出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这个时候,他的那些女人看到他,只怕都会退避三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能还没靠近,就被熏晕过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一个惨字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有办法解决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有。找一个宿营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条件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全体洗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换衣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洗衣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抓虱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治疗皮肤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是烂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突然觉得,国军光脚其实也挺不错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光脚至少没有那么容易被雨水浸泡,没有那么容易烂脚。穿布鞋反而悲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布鞋不耐脏,不防水,还无法抵御锐物。几乎一无是处。然而,即使如此,连布鞋也无法做到每人一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没有时间来编草鞋。张庸也不会编。于是直接光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被扎脚怎么办?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也不知道。但就是宁愿光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否则,烂脚丫,他实在受不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痒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越挠越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还是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堂堂军政委员会督察专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部队的最高指挥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拥有最好的条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也如此,可想而知,一般的士兵,待遇会有多么糟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联想到川军投入战斗以后,在装备精良的日寇眼里,可能根本就是一群叫化子吧!


        

幸好,最近消灭了不少的日寇,缴获了很多的军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焦汝麟、高友勋等人,常年在战场上活动,摸爬滚打,早就习惯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专员,你得习惯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有一年半载,应该就能适应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两人很认真的安慰张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现在的样子有点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走路有点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似乎屁股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放在后世,说不定会被人误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是在这个时代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骑马长途跋涉的后遗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石门一路骑马来到居庸关附近,大约三百公里。屁股都几乎磨出血来了。即使垫着厚厚的褥子也没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战争就是这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骑兵表面上潇洒,背后痛苦谁知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而,再痛也得忍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要速度。不想做步兵。万一有危险,跑都跑不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时此刻的北平周围,到处都是日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好几个日寇师团猬集在这里,正筹划着分兵出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对华夏军队的战斗力还没有明确的判断,所以,日寇不敢草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主要是被他张庸连续偷袭两次,过高的判断了其他国军的战斗力。所以,不敢贸贸然的出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个步兵联队单独行军,有被消灭的可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必须要一个师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师团还得做好完全的准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要重点照顾好自己的炮兵。还需要航空兵掩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一来,行动肯定就没有那么快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非常重要的一点,就是判断张庸在哪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出现的地方,可能有危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前面有人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停止前进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忽然举起手。然后跳下马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地图显示,西北部,有大量的白点靠近。都有武器标志。人数很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应该是自己人。但是不知道是哪一部分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陈汉升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到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西北方,五公里左右,有部队靠近。可能是自己人。你去和对方联系,看看是谁来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好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汉升答应着,带人到前面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是二十九军的军官。和西北地方的部队打交道比较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,二十九军也是西北军的一部分。晋绥军也曾经是西北军的一部分。两者还是非常有渊源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默默监控地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汉升很快和白点汇合,随后,十几个蓝点跟着陈汉升到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整理一下衣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点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是无所谓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战场就是如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家习惯就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,陈汉升带着一个上校军官到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方显然是还没有投入战斗。身上挺干净的。可能是刚刚从后方赶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上校军官来到张庸面前,立正,敬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专员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好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点点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伸手。和对方握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比较亲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们是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报告专员,卑职是十三军补充团的团长余德飞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十三军?补充团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若有所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居然是十三军。汤恩伯的起家部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之前,在石门的时候,张庸并没有详细了解汤恩伯的部队组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没想到这个十三军,居然是在这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提前来的?还是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们是从哪里过来的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怀安。天镇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哦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悄悄的查看地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原来是在张家口的西面。疑惑。他们之前驻扎在哪里?


        

继续问。得知。十三军原来一直在参与围剿陕北红军。西北事变以后,又参加对东北军的包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后,部队一路北上,来到张家口西部驻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什么驻扎在这里?


        

估计是要分割晋绥军。或者说分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晋绥军其实有两个长官。一个是阎老西。一个是傅长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傅长官原来是阎老西的手下,但是后来去了绥远,逐渐自立门户。老蒋也是大力支持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要是能够削弱阎老西实力的,老蒋都支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将十三军驻扎在张家口以西,也是为了压制阎老西,不让他去给傅长官施加压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做好事,老蒋不会。但是做坏事,那是样样精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西北军被他搞垮了。东北军也搞垮了。川军现在也四分五裂了。晋绥军也分裂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抗战胜利以后,还将滇军也收拾了。杜聿明炮轰五华山。使用了非常激烈的手段。导致自己名声严重受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杜聿明最后进去功德林。不得不说,和炮轰五华山有密切关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后剩下桂系硬骨头,楞是搞不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,小诸葛聪明一世糊涂一时。居然跟着最大的对手去了台岛。结果自然是死于非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们是来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防守侧翼。防止日寇突袭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们的主力部队呢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在南口一带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哦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想了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好像自己距离南口还有点距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是说,还没进入真正的战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南口战况如何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目前还在僵持当中,日寇轮番进攻,都被打退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部队伤亡如何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报告专员,我不清楚。但是我们师吴参谋长很快就会到来,您可以向他了解情况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们参谋长叫什么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吴绍周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吴绍周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觉得这个名字有点熟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应该是在哪里有点印象。但是,很可惜,一时间想不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师参谋长,好像也有一点地位。估计是黄埔二期、或三期?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是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们吴参谋长是黄埔几期的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报告专员,吴参谋长是贵州讲武堂毕业的。不是黄埔毕业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难怪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若有所思。原来不是黄埔生啊!


        

难怪只能做参谋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说黄埔生都是直接带兵的,不做参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也算是黄埔生的一个潜规则。哪怕是官职小一级,都是军事主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是连长、营长、团长、旅长、师长、军长。或者前面加个副字。但是肯定不会去做参谋长。因为参谋长没啥实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你让李云龙去做参谋长试试?


        

搞不懂,为什么会让张大彪去做参谋长。专业不对口啊!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大彪打仗是一把好手。参什么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这样吧。你派人去报告你们参谋长。说我带来了一部分的弹药。请他们派人来搬运。或者你们帮忙搬运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专员,弹药在哪里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跟我来吧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带着余德飞来到后面的峡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山区里面送货真是太容易了。随便找个山谷就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峡谷里面,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弹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枪械的数量不够。弹药却有的是。包括炮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既然南口那边还在对峙,说明防线还没有失守。那就继续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让鬼子付出更多的伤亡。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这么多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余德飞惊讶不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么多的弹药,估计有几十万发?


        

除了子弹,最重要的就是炮弹。迫击炮的。还有75毫米山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国军的弹药一样非常缺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了极少数的主力部队,其他的部队都凑不够一个基数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子弹还好一点,自己能生产。炮弹勉强能生产一点。但是数量很少。只能保证主力部队使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好,这个十三军,是汤恩伯的起家部队。也算是主力之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全部搬走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是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余德飞感觉幸福来得好突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万万没想到,还没进入战场,就得到那么多的弹药补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报告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陈汉升急匆匆到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说是吴绍周来了。张庸于是来见对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吴绍周看起来有些疲惫。身上的军装有点皱巴巴的。汗水湿透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阳历八月份,正好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季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雨天一身泥。晴天一身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专员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吴参谋长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请坐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谢谢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请吴绍周坐下来。了解南口战役的基本情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结果,战斗的规模,远远超出张庸的预计。战场的范围很大。覆盖了怀来、延庆、门头沟周边区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参与进攻的日寇部队,也不仅仅是从北平出发,还有自北面南下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日寇独立第11、12混成旅团,从蒙古南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有大量的日寇骑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目前掌握的情况就是那么多。战场很乱。情报也不及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国军自己的参战部队,主要是十三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晋绥军也有部队参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三十五军呢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还没开拔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没来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要来。但是还没来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哦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皱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个三十五军,是傅长官的王牌啊!


        

从现在开始,一直到十几年以后,都是傅长官的心头肉。是他的起家部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来在新保安被全歼,等于是打断了傅长官的所有幻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三十五军没有被全歼,而是逃回去了北平。那大战役的结果,真不好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们准备不足,仓促上阵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唉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没有说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永远是借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什么叫准备不足,仓促上阵?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有大把的时间做准备。只是没有做。去忙着消灭红党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去吧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是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吴绍周带着队伍离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默默地研判地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应该从哪里出手呢?怎么出手呢?


        

偷袭?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是必然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带的都是骑兵,肯定只能偷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正面硬杠,肯定刚不过日寇步兵的。目前居庸关周围,日寇数量太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面对重兵云集的目标,骑兵是没有优势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难道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离开南口?


        

去寻找日寇薄弱之处?


        

日寇既然注意力都集中在南口,其他地方必然有所疏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么,去哪里?


        

日寇的外围?边缘?后方?


        

日寇的屁股就在北平。北平有重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眼神继续向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天津卫?


        

那是日寇的大后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能够袭击成功,肯定可以给日寇重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问题是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距离有点远。那边又是平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旦被日寇飞机盯上,想跑都跑不掉。搞不好就上族谱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咦?


        

日寇飞机?


        

机场?


        

张庸忽然眼神一闪。想到了什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次,他捕捉到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来劲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机场!


        

偷袭日寇机场!


        

摧毁日寇飞机!


        

不需要冲到机场里面去。只需要在外面架起迫击炮射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公里内,都能炸到日寇的飞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来八路军夜袭阳明堡机场,还摧毁日寇好多架飞机呢!


        

连装备简陋的八路军都能做到,自己没有理由做不到啊!


        

我没有飞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我就让你也没有飞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双方扯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飞机的价值很高。摧毁一架算一架。比打死一百几十个日寇划算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可以将日寇的飞行员一起干掉,那就更划算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那么,有个小小的问题——


        

距离最近的日寇机场在哪里?


        

【未完待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