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十四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七月十八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入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辽东,松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山风呼啸寒凉似水,树木松涛在劲风中发出阵阵的恍若海潮一般的低吟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月明星稀,映照黑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夜幕之下,六万余名明军从北至南,沿乳峰山至松山一线分为十二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连番的大战,清军确实伤亡惨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作为进攻方的明军自然伤亡更为惨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天的鏖战,明军的伤亡已经是达到了七千余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重大的伤亡使得明军的士气越发的低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辽东巡抚邱民仰请缨领督标营留守松山城,在战争中受伤的伤兵们也被安置在松山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今洪承畴麾下的能战之兵,也就只剩下了这六万余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皓月当空,清冷似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承畴身着甲衣,居于山腰望台凝望着远方的清军的营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的眉目紧蹙,眼神深邃,脸色凝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果再看的仔细一点,就能够看到洪承畴的眼底深处布满了恐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承畴紧握着腰间的宝剑,手掌之间剑柄传来的冰冷感并没有驱散他心中的恐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建奴不同于流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流寇战力虽然不弱,但是终究是流寇,只要有一线生机,便没有坚定的斗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哪怕是数十万众,仍旧是乌合之众,仍旧是不堪一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是建奴不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清军军纪严明,残酷无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上命下达,敢逃跑者连坐亲族,罪及家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军旗一动,千军向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血旗摇动,百战至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清军战力强悍,韧性惊人,同等的人数尚且难以战胜,更何况现今清军有两倍的人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承畴眼神不断变幻,心中的思绪更是杂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前路昏暗,不见希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远方的山岭之间,清军营地一片灯火灿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清军没有任何的避讳自从暴露之后,一直都是下的明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灯光星星点点沿着那三道狭长的壕沟一路向南,如同天上的银河一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成为了分割松锦与宁远的一道天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承畴的心脏剧烈的跳动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剧烈的甚至连洪承畴自己能够清楚的感觉到心脏的跳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承畴从未感觉死亡如此之近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死亡,洪承畴也曾预想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有致仕返乡,终老故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有卒于任中,牺牲殉国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宁远誓师出征之时,洪承畴就想过了松锦之战最坏的结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殉国,是一等一的死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怕是兵败松锦,葬送九边精锐,只要他洪承畴以身殉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世史书之上的评价,也终究不会太过于苛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承畴握紧了拳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恐惧充盈在他的心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承畴竭力控制着自己的身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恐惧在洪承畴的心头萦绕,但是理智一直告诉着洪承畴,身为三军之主帅,绝不可流露半分畏惧之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轰!轰!轰!轰轰轰!!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巨大的轰鸣声骤然响起,打破了宁静的黑夜,惊起了四方的飞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承畴回望乳峰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乳峰山上,火光密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火炮的轰鸣声一声接着一声,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在山间谷地之间响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沉闷的音波一浪一浪袭击而来,冲刷着众人的耳膜,冲击着众人的胸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山风阵阵,带起旌旗万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松涛声声,掠过崇山峻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乳峰山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杨国柱与刘肇基两人身着战甲,骑乘着战马,并肩而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周遭一众亲卫家丁皆是全副武装,带枪佩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各处的山头上,宣府、辽东两镇的军兵已经完成了集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宣府的步兵们罩袍束带,执枪持铳,排布着紧密的军阵,依山而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辽东的骑兵们握紧了手中的武器,轻拍着座下那位与他们长久以来一起征战的同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两镇的军兵们相互交头接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次没有将校阻拦,也没有军官喝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他们彼此之间是在做最后的告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两镇的军兵来自不同的地方,说着不同的口音,但是却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除了告别之外,还有人祈祷,还有人垂泪呜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有的声音,最终都被那震耳欲聋的炮声所压制了下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轰隆的炮声在持续了许久之后,终于停息了下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咚!”“咚!”“咚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浑厚的战鼓声在乳峰山的山巅响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赤裸着上身的明军力士奋力的敲击着营地之中陈列的大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下一瞬间,乳峰山上,两镇上万名明军齐齐而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杨国柱和刘肇基两人短暂的对视一眼,而后轻拉缰绳,分别策马而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密如骤雨般的马蹄声响彻在众人的耳畔,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也随之响起,直冲云霄,传向四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复土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传我将令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承畴骑乘在战马之上,遥望着远方灯火相较于其余两方最为黯淡的地方,缓缓下达了军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进攻石灰窑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号角沉鸣,令骑飞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洪承畴将令下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前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同、山海、密云三镇两万余名军兵皆是一起向前,向着石灰窑猛攻而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与此同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更南面的向阴屯也响起了火炮的声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宁远镇的镇兵在火炮的掩护之下,也向着向阴屯的清军营地发起了攻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石灰窑的北面,同样响起了火炮的声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时伴随着火药的引燃声大量的火箭划破夜空,向着清军的营地飞射而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中协、东协两镇的兵马,在曹文诏与白广恩的统领之下向着长岭山南的清军营地覆压而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顷刻之间,自长岭山至向阴屯,长达二十余里的阵线之上,明清双方共计十数万军队已是纠葛在了一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隆隆的战鼓声响彻在山间谷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浑厚的号角声压倒了兵士中伤的哀嚎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急促的马蹄声宛如死亡的丧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火光之下明晃晃的刀刃,宛若索命的阴阳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战场之上声音嘈杂,凶厉的满语、粗犷的蒙语、决然的汉语,全都混杂在一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,密集而又急促的脚步声,一阵响过一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铳炮的轰鸣声宛如炒豆一般不断的响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每一次的响起,都必然会带起阵阵的哀嚎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沸腾的鲜血浇灌在冰冷的草地之上,在松锦的山间谷地之间蜿蜒成一条又一条的血色溪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战马嘶鸣着冲撞往来,砍落的残肢被人踩马踢滚来滚去,被刺倒的马匹无力地挣扎直到被踏成一摊肉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战场各处,明清两军的军阵绞杀在一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纠葛在一起的军阵,犹如一座巨大的绞肉机一般,不断的收割着双方士兵的性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枪刺入肉声、金戈碰撞声、铁甲刺响声不绝于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双方阵线之中不断有人倒下,很快又有人补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军被困松锦之间,退无可退,背水一战,已经决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清军军纪严苛,上令下达,胆敢逃亡,连坐亲族罪及妻儿,不能退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富饶汉地让他们沉迷,他们不想再回到那冰冷无情的白山黑水之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纵横在山林的女真猎人们已经是豁出了性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蜂拥而来的明军们,带着复土的景愿,带着雪耻的决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,每一刻都有人永远的在这片土地之上沉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赌桌之上,双方都已经丢出了全部的筹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锦州城外的厮杀烈度比起南线更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乳峰山上的两镇明军猛攻锦州外围的清军大营之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被困于锦州城中的祖大寿也领兵出城,配合外围进攻的明军夹击锦州城外的清军营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子初一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石灰窑清军大营沦陷,残存的千余清军狼狈而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军进驻石灰窑,向着南继续突围而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惨重的伤亡使得明军的状况极为不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军心和士气都收到了极大的影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占据了石灰窑,突围的曙光仅在眼前,众人也是强自打起了精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经过了短暂的整队之后,三镇明军再度向前进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前锋骑兵一路驰骋,奔驰而出,一路之上竟然没有遇到任何的伏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就在中军前行到达一半的时候,两山之间突然传来大量火炮的轰鸣之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原本前锋骑兵扫过的地方,陡然出现了大量的兵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铳炮齐鸣之间,一彪全副武装的兵马掩杀而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这一次,明军并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瞬间崩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伴随着急促的步鼓声,明军的两翼三镇的将校带着精锐的家丁,加入了战场之中,向着那些直冲而来的护军冲击而去!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长岭山清军大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御营中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黄台吉站在中军东部的望台之上,凝望着各处不断闪耀的灯火眉头紧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封封战报从各处传来,让黄台吉原本认定胜利的内心开始动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军这几日野战,坚强的简直不像是明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黄台吉并不是没有见过慷慨赴死的明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是那些慷慨赴死,勇敢无畏的人,在明国的军队之中往往是少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多时候只需要杀了他们,其他的人就是待宰的羔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过,胜利终归是属于我大清……”


        

黄台吉握紧了腰间的宝刀,他的眼神坚定无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多尔衮已经稳住了锦州外围的防线,并开始组织反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阿济格在向阴屯接连击退明军的攻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石灰窑那边,明军虽然占据了石灰窑,但是终究是没有办法越过后面的两道防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鳌拜已经带领护军和明军发起了交锋,尚可喜和耿仲明两人也已经是排布好了阵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火器装填和准头,弱于重弓多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是在防守战,尤其是在有壕沟栅栏之时的防守战,就是真真正正的杀敌利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黄台吉不断的调兵遣将,发布着号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明军如此顽强的战斗意志持续不了太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很快惨重的伤亡就会影响他们的士气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黄台吉神色凝重,扫视着四方的战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多年以来战场上经历,让他敏锐察觉到了一丝不对,察觉到了一丝危险,但是细想之后又不能察觉到底是哪里不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铳炮的声响在远方不断响起隐隐约约,厮杀与呼喊声在各处之间回荡,传入了他的耳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黄台吉心中猛地向下一沉,直到此刻,他终于发现了是什么地方不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一刻钟前起,他就没有再听到任何一阵马蹄声,见到任何一名将军情递报上来的令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到底是久经沙场多年,黄台吉横眉立目,果断下达了军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长岭山的营门打开了些许的缝隙,十数名护军营的甲骑转瞬之间便已是奔驰而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跃动的火把点亮了一片又一片黑暗的角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让黄台吉原本剧烈的跳动的内心缓缓平静了下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黄台吉心想,或许前线只是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在黄台吉心存侥幸之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视野之中那跃动火光骤然熄灭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黄台吉的脸也终于是彻底的沉了下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下一瞬间,长岭山大营的警铃被猛然摇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刺耳的铃声一瞬间便传遍整个长岭山的区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几乎就是在同一时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长岭山外,一声嘹亮的天鹅音冲霄而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紧接着,原本黑暗的地方突然浮现出了点点火光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密集的火光聚集在一起,最终汇聚成了一片片火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面高大的将旗也在此刻升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高达一丈八尺的火红色总兵将旗在逆风之中猎猎而动,招展开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曹文诏头戴三旗日月盔,身着鱼鳞齐腰甲,下着百花织锦战裙,手执着虎枪,立于将旗之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耀目火光映照在曹文诏的身上,经由甲叶的反射之下更显威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凛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恍若天神!


        

北风迎面袭来,吹起了他罩在甲胄之上的红棉战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高顶顿项盔上上三面火红色的盔旗也在劲风的作用之下不断跃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劲风鼓荡,带起了曹文诏身后五百余名甲兵头上的盔旗和红缨,宛若一片翻腾的怒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骤然的生变,让清军御营中军混乱不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刺耳的警铃声在黑夜之中显得尤为刺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曹文诏的神色平静,心如止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目视着不远处灯火通明的望台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目视着那望台之上,站在最高处的身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火光摇曳,映照着众人的衣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月光似水,轻拂过众人的脸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曹文诏缓缓举起了手中的虎枪,冷森森的枪尖指向清军的御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身后五百甲兵,已是汹涌向前!


        

……


        

《明史·列传第一百五十六》:


        

曹文诏等秉骁猛之资,所向摧败,皆所称万人敌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大命既倾,良将颠蹶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三人者忠勇最著,死事亦最烈,故别著于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