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车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王法跟刘大明几人站在一起,看着众人忙活着,脸上并不轻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从接手装甲车的生产后,刘大明就负责现场的制造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关于武器设备的事交给了代青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是说机械厂没有需要的武器,而是安装在车上的跟现在用的还是有差别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最好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搞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他们只需要将装甲车做出来,能开能跑就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,这做出来,可不容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同于其他卡车汽车的,还有点制造经验,有迹可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装甲车那可是头一次,以前这东西听说都没听说,更何况制造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也不同于拖拉机,都是第一次制作,但红星拖拉机才多少零件,估计加起来还没有A型发动机的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如此严密的装甲车制造,对他们生产者来说,既是严峻的考验,又是一项值得骄傲的任务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刘工,这么厚实的钢材,单靠人力得干到什么时候啊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王法看着一旁几人合力修理着的钢板,无奈说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装甲车用的钢板指标可不是拖拉机的用料可比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按照逄国等人的计算,一辆装甲车的消耗能够顶三辆双星拖拉机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也是此刻王法比较头疼的地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知道,可咱们只是做个样车,总不能让钢铁厂给咱们浇筑吧,那模具制作可不是简单玩意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你也知道,这装甲车的部件可多了,就是浇筑也做不过来啊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值得啊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刘大明说着,脸上也是无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也是他找杨小涛时,杨小涛跟他说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一辆车,做出来还不知道咋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要是好的话,验收通过了,他们自然要多做多干,到时候钢铁厂也得配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要是不通过的话,大费周章的不合适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只能让车间想办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但,这样搞,也太慢了,而且成功率也太低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而且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看着远处正在焊接的场地,王法眉头皱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装甲车的焊接可不是小事,按照装甲车的验收标准,焊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车体的寿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焊接手艺不行,焊缝不规整,这对装甲车的防护性能来说是灾难性,不仅焊接的装甲会崩裂,就连焊接固定的整块装甲在受冲击时也会脱落,甚至在颠簸的行进中,也会出现加大损伤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样,就算装甲板再厚,再大,也起不到理论上的防护效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刘大明也看向一旁正在激烈讨论的焊工现场,也是无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,只是一名八级钳工,对于焊工的活,不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此时,焊接现场中,石干皱着眉头,认真看着前面不断冒起的电火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他身旁,一群焊工聚在一起,同样紧张看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些人都是机械厂的顶级焊工,最差的也是七级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中,更有几个年纪跟刘大明差不多的八级焊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此时,在石干面前忙碌的正是他的师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刺啦~~~


        

最后一下停下,老人将电焊枪放在一旁,断掉电源后,才缓缓起身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时候,石干才上前去将老人扶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不行,不行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感觉不对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不等人检查情况,老人自己就说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让他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绝对的肩背能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次下手,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感觉,但随着体力消耗,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周围人听了也止住脚步,然后都是沉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连您老都不行,看来,咱们实在是帮不上忙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憨子,就靠你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身边老人说着,周围人脸色都不好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龙鳞焊啊,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装甲车的焊接,就需要这种技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我,我教大家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石干见周围人如此反应,立马说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哪知这话说完,另一人就解释起来,“憨子,这东西,怎么焊接,方法大家都知道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但用什么速度、什么感觉,每个人都不一样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这种东西,需要个人悟性,强求不得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老师傅也是点头,“你有功夫在这看着,还不如多吃点,多干点,少瞎操心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石干听了缩缩脑袋,立马点头,“我,我去干活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说完就往另一处工厂走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老奔头,你要不要再试试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等石干走远,一人再次开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被点名的老人连忙摇头,“我,倒退十年还可以,做个小件也能上,但这么大个件,一做一小时,唉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这身子骨,吃不消了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周围几个老人听了,也是叹息,他们,已经老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突然间,石干的师傅挺直胸膛,环视四周,“都看看,都瞧瞧,这就是咱们机械厂的焊工大师傅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上次比武咱们输了,我就说,要把这手艺传下去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大家组织组织,挑几个天份好的重点培养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可你们呢?不仅不同意,还说这说那的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看看,现在用的时候来了,拿不出手,没人用了,难不成还要指望咱们这些半只脚埋进土里的老家伙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双手一拍,满脸都是遗憾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周围几个老人听了都是低下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初比武失利后,车间里却是有这种声音,而代表着就是石干的师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响应者了了,最后更是不了了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行了老李,老了,就得服老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是啊,老李,还是让上面的领导想办法吧,这手艺的事,你不是不知道,谁不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,一点一点琢磨出来的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身旁几人劝说着,不是他们敝帚自珍,实在是没有精力也没有信心教出来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瞎扯淡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老了又咋了,咱能够教出一个石憨子,就能教出两个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环顾四周,看向身旁几人,“老兄弟们,咱们可不能将这手艺带进土里去,将来要是憨子也没了,这机械厂的焊接手艺,咋办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与其等以后追悔莫及,还不如拼一把呢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万一,咱们培养出几个好面子,那到了马克思那,也有说的不是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几人沉默片刻,随后有人点头开口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老李虽然平常说话没个把门的,但今天这事,说的在理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是啊,咱这辈子没教出来的好徒弟,一直都是心病,这次咱们几个一起教,就不信做不出来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对。人多力量大,好他娘的!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几个老家伙聚在一起爆发出凶猛的热情,让身边不少人侧目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随后的几天,车间里几个焊工大师傅就开始“讲课”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让众人想起以前轧钢厂时,杨小涛还是工人的时候干的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时候,每次下班后,杨小涛都会讲解工件的注意事项,如何做才能提升成功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四车间能够有如此多的中层技术工人,都是那时候打下的底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此轧钢厂还执行过一段时间,给每个讲解的人一定的福利待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后来轧钢厂成了机械厂,又是分车间,又是重组的事,加上现在考核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工件了,而是联系实际,做出考核调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这一项工作也没了前景,最后就给取消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现在几个大师傅这样做,大家也都知道他们的初衷,就是给机械厂留下更多的技术财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由得对几位大师傅抱以崇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来这事被杨小涛知道了,立马将先前的福利待遇拿出来,还在原来五块钱的基础上翻了倍,一个月补贴十块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同时也鼓励其他工种的大师傅效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车间里不少人响应号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后来传到钢铁厂机修厂等,也都开始组织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管有用没用,反正大家的积极性很高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是木材厂也被周升红组织了一批大师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对此,杨小涛是一视同仁,毕竟,未来好木工可是很抢手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在杨小涛看来,即便未来是机器的时代,但人的技能是不会过时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些行业中,还是要人亲自操作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这些技能,杨小涛更希望继承下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将任务安排下去后,杨小涛再次回归正常轨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上午在办公室里进行‘数字配对’,下午就设计摩托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,这数字配对眼看着就快结束了,却还是没有系统提示,这让杨小涛怀疑,陈永森给他的报告是不是真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或者说,这里面还有其他未知的东西,否则不能这么久了还没动静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心里这么想着,杨小涛却是没有放弃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行百里者半九十,倒在最后一步的人多了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难,他都要完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摩托车的事,先前忙着发动机什么的,没有顾得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上次刘德辉来说了沪上汽车的事,杨小涛就重新拾起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为别的,纯粹就是恶心下对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你们不是做出来汽油发动机了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我们也能做出来,还做的更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我们做出来的发动机在机械厂里排不上号,只能做摩托车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颇有种,对方心心念念宝贵的女神,在机械厂这里就是个烧火丫头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落差,哈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想想杨小涛心里就充满干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做这事值不值得,杨小涛觉得值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谁让他是年轻人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只是现在大家心思都在装甲车和拖拉机上,忙的不可开交,杨小涛也没打算给人民添麻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况且,这只是自己的想法,真要成了,也不过是晚一点跟大家见面罢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怎么做,这个更简单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己好歹是个八级钳工啊,这次又升了一级,身体得到强化,正好找个东西练练手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,杨小涛就这么痛快地决定了,等设计图搞出来,就自己手搓一辆摩托车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杨总,您这是?”


        

四车间里,众人看着杨小涛来到一处空着的钳工台前,收拾准备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做个小玩意,你们忙就行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杨小涛不在意的说着,但以杨小涛在车间里的人气,就跟后世明星似的,做啥都有一群脑残粉跟风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没一会儿王法得到消息过来询问情况,杨小涛还是那套说辞,做点小玩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王法没说啥,毕竟杨小涛是有“前科”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们家里小孩子的小三轮车,就是他率先鼓捣出来的,后来工厂里有点技术的工人,家里有小孩子的,都会搞一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做的三轮车可谓是五花八门啊,但大体模样却是从杨小涛这里继承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渐渐的,其他人家听说后,周围亲戚托关系啥的,给自家孩子做一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来二去,多少能挣点,以至于车间里的废料越来越少,连看管废料仓库的人都奇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为此,杨佑宁知道情况后,立马做出规定,做可以,材料费安成本价交钱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听交钱,工人的积极性立马熄了!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差点行成行业的趋势,也被硬生生的掐断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王法看了会儿离开,主要是他没看出来杨小涛要干啥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他人也渐渐离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好在杨小涛只是加工了几个发动机的小部件,加工完了就离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时间长了,大家也就习惯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渐渐的,刘怀民陈宫几人也听说了杨小涛的不务正业,只是几人都听之任之,主要是说了这家伙也不会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,正事也没耽搁,就这样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的,认可了杨小涛的不务正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