徒弟有徒弟的运气,师父也有师父的福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康术德这段时间也一直在交好运。


        

1980年的三月底,让他盼了许久的京城户口,终于办下来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事儿实打实的不容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落户京城的事儿本就难办,何况这又赶在知青集中返城的高峰期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还别看打老爷子1979年回到京城就申请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若不是有街道从中帮忙,若不是上头有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反复重申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即使再花上几年,也未必能有个结果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这一办妥,也就真解决大问题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首先就是康术德有了购物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从此,在副食品供给上,他和宁卫民就再不至于捉襟见肘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有些以户配发的商品——比如每月每户二斤白糖,他们俩还能领双份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宁卫民下午倘若回家早,肚子打饥荒,就能吃上富强粉馒头蘸芝麻酱和白糖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种搭配方式可堪称这个时代的经典,属于一种极奢侈的物质享受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别看馒头中间虽然只是简单加一层芝麻酱配白糖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那丰腴浓厚的口感,却能盖过上等西点的鲜奶油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比商店里那些能当武器防身的核桃酥和江米条好吃多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像京城有一句顺口溜就是专夸这种吃食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“蓝色的墙,柔软的床,夹着芝麻酱的馒头蘸白糖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

由此可见,这种东西在某种程度上,能代表幸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当然,若是条件再好的人家,把普通馒头换成油炸馒头片,那简直就是极致奢华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和皇帝老儿每天扛金扁担种地,饿了吃炸货的境界大致能划等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至于谈到这种吃法有多金贵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其实倒不是指八毛一斤的白糖,五毛五一斤的芝麻酱,许多人就真吃不起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关键还是在于物资的限制上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鉴于此,宁卫民吃这的时候仍然还得尽量背着点儿人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否则让邻居们瞅见,多少显得有点“穷人乍富”,还真是不大好意思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第二,有了京城户口,康术德也就能够享受京城社会福利保障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一条比第一条更实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作为社会孤老,今后每月街道会补助他十八块钱,那可是实实在在的票子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无论买酒或是卖肉,吃什么不香啊?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哪怕有一天康老头糊不动纸盒子,哪怕宁卫民背信弃义不管他,他也不用担心什么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因为街道管他,进敬老院都是白吃白喝白看病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就叫社会主义的优越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尽管如此,作为从社会底层赤手空拳混荡起来的人,康述德却不认为这是命里该着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不是那种呵呵傻乐,安心坐享其成,等着生活给甜头儿的普通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他知道盐打哪儿咸,醋打哪儿酸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懂得章程是章程,执行在个人的道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户口本儿的事儿一办妥了,他就让宁卫民替他买了些烟酒礼物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然后特意打听到了街道干部的家,周末亲自提着东西登门致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没想到更巧合的是,他来的这天,这位干部正坐在自己家里生闷气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而且还是为自己一个亲戚生气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事儿是这么回事,干部亲戚的孩子也是刚回京城的知青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自打今年春节见面,这位亲戚就托干部帮忙给孩子找工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如今工作多难找啊?


        

干部千方百计,费了牛劲,才跑下来一个给京城玉雕厂看大门的临时工作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听着有点像凑合事儿,这不假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也得说人家厂子财大气粗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作为全国规模最大,技艺最好,作品最佳的创汇企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一个月人家给二十四块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工作内容也很轻省,只需要帮忙传个电话,平时分分报纸,送送报纸就行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论起来比好多工厂正式学徒工都强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何况干这个,天天在厂里都能和厂领导见面啊,还有送报纸这样近距离接触机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只要让领导有了好感,不就有可能调进车间去干正式工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关键还是得先进了厂子,才能再想下一步嘛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可偏偏亲戚一家压根不懂这骑驴找马的道理,纯粹认为干部敷衍他们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没有感激,只有埋怨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尤其那孩子不懂事,觉得大小伙子干这个丢人,去了两天就甩手儿不去了,连声招呼都没打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于是厂里那边也有点不高兴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干部是怎么也没想到,白搭了人情,居然弄了个里外里不是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还能不窝火吗?


        

他心说了,这看不上,那看不上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你们要有辙,还用着求我?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工作即使再次,也比一个大小伙子在家闲着强多了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我这白忙活还落埋怨,什么事儿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得嘞,不去拉倒,我真是伺候不起哪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过也正因为这件事,在干部的眼里,就更显得无亲无故的康老头会做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什么事儿就怕人比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干部当初只不过是可怜康术德岁数大,怕他老无所依,才尽力周全而已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真没想到康术德会这么念他的好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不但客气恭敬,送烟送酒,见他情绪不对,还拉着他出去又花了八块喝了一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份儿人情世故的周到和精通,让干部愈加感动和欣慰,觉得帮这忙值得啊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毋庸置疑,把他那不知所谓的狗屁亲戚完全给比下去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再搭上这位干部也是位酒桌英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脸和脖子一红一上脸,酒越喝越顺,话也越聊越近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就在被捧得飘飘然间,干部忽然发现,康老头学问真不小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话说得讲究,他还识文断字儿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年头,像这样的老人还真不多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好,干部索性就借着酒劲,把这工作甩给老爷子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瞧瞧,这也是误打误撞中了奖啊,康老头儿白得了一份轻松进项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这加起来,可就是四十二块的收入啊,比工厂正式退休工人也不差多少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都说命运眷顾有准备的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事实证明,识情达意,与人为善,也应算作其中的一种。


        

所以说康术德和宁卫民这对师徒的遭遇,如果性质有什么不同的话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那就是宁卫民真是偶然走运而已,但老爷子可不是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老爷子的福气其实是一种必然,是用为人处世、交际往来结成的一张大网网来的。


        

靠着人情和恩义来打造公共关系,他不仅不会让身边的任何福气和机会漏过去。


        

甚至好些鱼虾看见这张网,还乐于主动往里蹦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要不说,师父是师父,徒弟就是徒弟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宁卫民这小子,且有的跟老爷子学呢。


        

PS:对书友stupd2表示由衷感谢,从《重返1977》以来就获得您的大力支持。


        

但因为个人时间精力有限,加更向来有心无力,非常惭愧。今日勉强聊表心意吧。